浅析名著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2017-10-17 15:50陈蔚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语文教学

陈蔚霞

摘要:名著的典范性、权威性,凸显出的丰厚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吸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给学生强烈的阅读震撼。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能起到重要作用。中学阶段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通过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和指导,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中,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利用各种语言实践构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会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关键词:名著;阅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0/23-0070-03

名著,指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为多数人所熟知的作品。名著的典范性、权威性,凸显出的丰厚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往往吸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给学生强烈的阅读震撼。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能起到重要作用。俄国作家赫尔岑说:“莎士比亚和哥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中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时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通过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和指导,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中,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利用各种语言实践构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一定会开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片花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通过浏览名著培养语感

名著阅读是精读还是走马观花式的粗略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笔者认为,名著阅读教学需要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的精读,也需要泛读式的浏览。因为在学生品味名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无论精读还是泛读,都能培养学生语感。比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外国名著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戏称:世上那么多书,何苦为难自己?问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除了文化背景的差异之外,外国文学作品中难记的人名、大段大段的静态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都是对耐心阅读的极大考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大胆鼓励学生采用略读方式阅读,甚至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采用跳读即运用“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跳读中学生的兴趣得以培养,鉴赏文本的能力也提高了。如马尔克思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被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不少学生对它有景仰之心,但真正走近它了,内容的庞杂、人物的众多、情节的离奇,再加上其中的宗教典故、神话传说、本土民间故事,学生觉得眼花缭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独特的写作手法——作家从未来角度回忆过去的独特倒叙手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学生通过跳读的方式品尝到了马尔克思赠送给我们的甘泉。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探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语文教学从本质上看,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力的构建,因此学生在名著阅读中体现出来的兴趣、感受、领悟是基础。什么时候我们的名著阅读课堂受到了学生由衷地喜爱,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让阅读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在各名著交流中提升语感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读书交流是笔者实践探究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名著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目前名著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方式灵活多样的交流,避免了此种现象的发生,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良好语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课堂中,形式多样:根据学生所阅读的书,让学生自由分为若干个小组谈谈读书后的收获;说说喜欢的书中人物及原因……方式灵活多样,可小组内部讨论;也可小组讨论集中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交流;可自由地你一言我一语,也可让学生先把观点用语言组织好,作重点发言;也可班级选派代表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学沙龙。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为保证这种交流的深入有效,教师可以选取某一个或几个交流的“点”,让学生围绕这些“点”充分活动,交流评价和补充。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深受学生喜爱,在交流课中,笔者就提出:你找到了哪些欣赏的、喜欢的语段?大声地读出来。精彩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正像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让学生朗诵这些句子,畅谈体会,也是很好的交流的方式,学生觉得收获颇丰,在课堂上也兴趣盎然。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让我们的语言训练从被动走向自觉,从随意走向渐有体系,从低效走向高效,从无序走向规范,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将像早春的青草地,“更行更远还生”。

三、尝试比较名著习得语感

名著阅读把学生的阅读范围由课内延伸向课外,课内主要起“导引”的作用,课外的阅读世界却是广阔的,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有关的名著进行比较,分析、思考、探究各名著之间的异同,对于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例如《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和家长共读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模仿其体例撰写日记,并把自己写的日记和《爱的教育》进行比较。这种体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个性体悟,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不是单纯地追求学生的知识积累,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适时地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的方法和规律,犹如送给了学生语文花园的大门钥匙。打开花园的门,学生会看到一个让流连忘返的美丽王国。同时会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从而“沉醉不知归路”。例如笔者了解到学生进了中学后,还是很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就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怀旧之旅”。为了让学生了解安徒生經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丑小鸭”形象,笔者引入了林清玄的《心里的天鹅》一文,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探究中,学生拨开了思想的迷雾,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感受了作者的人生。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何为对音乐大师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出色之处,笔者引用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外貌描写片断。两处描写均关注人物性格,并注意一定的描写顺序,相同表现手法的比较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有了一颗主动探究的心,“不能”就会变成“能”,“浑沌”也会变成“顿悟”。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最高境界,也必自然而然形成,语感的形成也必将是水到渠成的。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阅读应该给我们带来快乐,而不是负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情,抛开被阅读的重负,采用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循序渐进地进入语文“新天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单单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鉴赏中获益终生。语文教师有必要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为语文课堂拓展广阔的“生存空间”,当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后,学生的知识会更加丰富,视野也会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教师们会进入阅读教学的“桃花源”,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捡起一片“落英”,而学生就拿到了一枚语文学习的钥匙,美好的语文王国尽在他们眼前。

【责任编辑 李晓旭】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语文教学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