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怡冰 陈牛则
摘 要: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既要充分考虑影响教师素质常态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自身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特质的教师队伍。通过适应经济、特色办学、推进国际化进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实战舞台;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创建文化环境;对教学常规工作和教育科研活动应以“刚柔相济”的领导风格区别对待、优化管理;在校企合作和服务经济的大环境下为教师的“双师型”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教师素质;素质建设路径;高职院校发展
作者简介:贺怡冰,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陈牛则,男,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5-0056-03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发展与普通院校教师不同,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它还会与学院的发展密不可分。我国职业院校深度发展正在进行中,教师与学院之间会有一个针对彼此进行甄别、鉴定和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来探讨教师职业素质的建设途径。
一、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主客观因素
(一)客观环境因素是条件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全社会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和看法,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良好政策导向能对教师提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挑战和高要求。学校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会对教师的职业素质产生极大的影响,它能引导教师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在环境的熏陶下主动寻求自己的职业未来。[1]家庭背景、家庭教养等因素对个人的影响是深刻长远的,它决定了教师学习成长经历,又深刻影响着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教师主观因素是关键
教师职业价值认同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石,之后才有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快速成长。成就动机会促使教师追求卓越表现、力求成功。教师自我效能感能让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努力克服困难、调控自我,获得更高的成就。
二、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发展的建设途径
(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实战舞台
高职院校办学应充分发挥其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功能,融入社会经济生产链,为学院发展赢得优势的同时,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使之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实战中提高成就动机。
1.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办出自身特色,增强教师立足本土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其核心是高职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办出自身的特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世界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当树立并加强区域化意识,改善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各部门的关系,促进区域社会和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这样学校和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唇齿相依,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合作空间巨大,高职院校教师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展自己的行业职业能力,获得各种职业资格,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特点,明确校企合作对接点,找准突破口,他们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舞台上将大有作为。
2.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扩充办学种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适应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时刻保持睿智的目光,依法办校,拓宽服务地方经济的视野。把经过科学论证和长期实践的办学指导思想融入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评价体系、考务管理体系及教育教学模式等系列的机制中去。除了办好全日制高职教育外,还应积极开展各种非学历教学活动。职业资格培训依托学校的各类资源,积极为地方开展职业资格认定,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高职院校教师要完成面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帮助各级各类学生完成学业,就需要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能力。
3.增强高职办学实力,推进国际化进程,拓宽教师展望世界的职业眼界。高职教育要增强实力,还要放眼世界,向先进国家学习。通过国际合作办学,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外向型人才培养道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留學和外聘教师讲学的途径,以达到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另外,教师到外企挂职,担任顾问提供咨询或参与研究管理;也可以通過创办实体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这些都是实现校企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很好形式,也是教师拓宽职业眼界的很好的平台。但在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还应注意坚持和强化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以确保其国际交流的资本和地位。
(二)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创建文化环境
1.以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熏陶教师。(1)校园环境建设首先应体现校本特色。高职院校发展一般都涉及到新校区建设,那么在校园选址、建筑布局等方面不妨依托自身地理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随物赋形,利用天然的资源,形成学院独特的地理特色;结合学院办学宗旨或办学历史中的优良传统,让各系或部门拥有自己的特色主题;(2)校园环境建设应让人感觉美观舒适。在绿色环保的健康理念下,改善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场所的设备和设施,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等用心跟进,带给人积极的感官感受;(3)校园环境建设应有感悟和启迪之功。生活即教育,整洁美观、协调典雅、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及其富有深刻寓意的校园环境透露的是校园文化底蕴,总是能感染身处其中的人。要让它既能激发工作学习的动力,具有开慧益智之功,又能唤起对生活的热爱,感悟人生的美好。
2.以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影响教师。校园人文环境与“硬环境”不同,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却能真切地感受得到,成为直接影响教师素质的主观因素,因此,带给教师的影响常常更加巨大而深刻。(1)维护井然有序的工作生活秩序。学校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周期,维护好严谨有序的工作常态,这本身就是对教师职业素质的一种检验和锤炼。紧凑合理的工作节奏总是具有高效、富弹性、充满活力的特点,既能让教师愉快工作,也是教师健康身体、幸福生活的保障。各系各部门的活动安排即使重要,也应尊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且不应随意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2)展开卓有成效的教育教研活动。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加强交流沟通,既能集中展示高校教师风采和赛事盛况,又能提高教学水平。评比中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客观、民主,往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能为每位教职工的心理输送正能量。而举办专业特色竞赛活动,则可以让老师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掌握的认知专业领域、认知世界的科学方法,感受每个专业领域的人文精神、科学思维与文化内涵等;(3)营造自由民主的校园学术氛围。一方面,学术成果是需要学者通过艰苦探索、不计名利、默默付出得来的,是创造性的劳动。而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才能喷薄而出;人类的真知灼见,需要在激励与欣赏、珍惜与呵护之下才能最终得见真容;学者的聪明才智,只有在理解宽容的和谐氛围中,才能得以无私奉献;另一方面,组织机构日常运行的行政权力在民主与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自然地隐退或不被强调,充分展现高校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的精神优势。有眼光的高职院校领导者们能敏锐而欣喜地看到这一点,并愿意自觉地在学术研究中降低姿态与师生们一起践行民主平等的先进理念。
(三)以刚柔相济的领导风格管理教师
目前,我国教师的职业性质让他们成为了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学校管理应“刚柔相济”,形成效力管理。而采取刚性还是柔性的管理为主,完全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性质及学校的文化传统。
1.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以“刚性管理”为主。刚性管理主要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物化和理性的管理风格以及统一的直线式领导来创设一种环境,高效完成组织既定目标。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就需要一系列这样严格规范的模式,这需要学院能选拔任用一批具有果敢、坚毅、正直、无私等优良品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让教育教学工作优质高效。其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政策法令公之于众、人人知晓,抵制消极懈怠,以制度法令来牵引刻划教师应有的道德底线,使缺乏职业道德惟利是图者无以遁形;在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下开展工作、进行评价,让一切行为有章可依、有据可循,体现教育管理的公正性、公平性,带给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者以安全感和依托感,也为全体成员获得更实在、更有益的自由。
2.育人格物的智慧才能,以“柔性管理”为主。教师的劳动是高素质的复杂劳动,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体性、分散性和创造性,还体现出协作性。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它能激发人的创造性,这对教师这一群体特别适用。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高度重视精神激励;凭借丰富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感召、勉励广大优秀教师,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要经常注意并善于发挥每个教师的优点和长处,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和脱颖而出的机会;要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坚持多表扬、勤疏导,把教师的自尊心引导到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发扬团结协作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开诚布公的谈心最受教师欢迎(当然,是非一定要分清,错误一定要指明)。[2]另外,还要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进行体检。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以调节和愉悦他们的身心。
(四)为教师的“双师型”发展创造条件
尽管专家学者对“双师型”教师从最初的大力推崇开始转向对其进行冷静思考和质疑,他们共同认为真正的“双师型”目前很难实现[3],但随着“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进入实效阶段,职业院校要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广大教师也正以此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
1.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由原来计划经济下“唯行业部门需要是从”逐步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合作方式[4],期间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曾因体制改革走向“分离”。目前,代表性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有校办工厂、学生企业(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外实习、为企业开展培训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充分利用好校企資源,让专职教师参与实训实践,与企业行家一起做好企业生产和培训的衔接规划和实施,使专职教师在生产实践中获得职业素质,也让企业兼职教师学会一些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制定有效的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措施,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5]当这些合作不再流于形式,就会成为教师成长的坚实平台。
2.服务区域经济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开展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集团公司主导下的集团内部双师团队共建模式,与行业所属企业共建二级学院,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校企合作等。”[4]这意味着职业院校可以成为企业行业生产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企真正融合,两位一体。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不再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而是成为了人力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双师型”教师的合理组合就可以成为技术团队,创造经济效益,校企合作也将是科技与经济的合作。[6]
参考文献:
[1] 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卫申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174.
[3] 周山雪.关于“雙师型”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8(17):18-21.
[4] 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 徐东.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1):64-65.
[6] 陈文宾,任海霞,马卫兴,等.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发展模式分析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9(29):164-165.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