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势下,对当前会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反思,提出应发挥政府作用,搭建中高职院校的沟通交流平台;校企合作,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等解决会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等对策,实现会计类专业中高职教育稳健、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系统培养;会计类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会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系统性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yxm395)
作者简介:钱胡风,女,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5-0039-04
我国教育界“中高职衔接”开始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迄今已走过了31个年头。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这些文件不仅指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还体现了国家对中高职衔接的态度是支持和鼓励的。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诸多学者进行了很多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工作。涂玮等提出,构建基础系统、核心系统、后续系统、支撑系统,并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系统实施路径;贺胜军从终身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认为中高职有效衔接才能满足劳动者知识和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芸达等从会计技能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阐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会计教育;万旭仙等从财务管理课程改革角度来阐述中高职衔接的做法。
一、会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和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
職业教育是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2]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在工业4.0阶段,中国提出的口号是“中国制造、优质制造、精品制造”。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中国产业转型,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劳动力资本,而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对经济的贡献跟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有关。美国国家经济开发署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由此对应的经济总量至少可以增加两个百分点。[3]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今后我国五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收教育年限从10.23年升至10.8年。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做法就是加大职业教育。毋庸置疑,中国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會计类专业人才状况分析
据《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毕业3年后月收入5 020元,毕业后的高职学生的月均收入连续5年增长,高职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满意度达到61%。来自《中国会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会计毕业生总数60多万,中职会计毕业生占30.71%,专科毕业生46.18%。会计人才存在结构性失衡和学历教育整体偏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法人单位数量和经济增长率数据,通过“法人单位法”和“增长弹性法”分别测算,然后求平均值作为会计人员从业数量,那么, 2014年为1 316万人,2015年为1 390万人,2016年为1 469万人,2020年达到
1 834万人。[4]
(三)会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培养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就业行业、目标岗位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5]但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缺少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内涵发展受到制约。很多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定位不明晰,中高职衔接没有区分中职、高职的层次性和衔接性。近年来,很多行业领域不招聘会计类中职毕业生,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到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岗位。[5]为了解决市场需求与学校供给方面的矛盾,会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越需要解决好目标问题。
2.课程体系重复性大,衔接不连贯。会计作为一门技术,其核心知识点在高职和中职教育时都会不断重复强调,只是中职教育更注重实践,轻理论,对文化课也不重视。[6]高职教育对理论学习要求较高,人文素质文化课程也开设较多。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课程是以前学习过的,很多教材内容重复的也多,学生对于学过的课程兴趣不大,对于理论多的课程也是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很难从中职过度到高职教育阶段。
3.缺乏内涵式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升学制和直通制[7]。其中,五年一贯制就是“3+2”模式,3年在中职学校就读,2年在高职学校就读,这类学生升学率非常高,相对来说基础比较差。对口升学具有一定的淘汰性,择优选择进入高职学校,这类学生的基础较好,而且学习兴趣比较高。我国当前的中高职衔接整体来说都属于学制衔接,缺少国外的分级制和注册制。
二、当前会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优势分析
(一)政府的顶层设计比较完善
我国教育部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积极引导高等职业学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目录对一些会计类专业名称等进行修改,比如,把会计电算化专业去掉了,对会计类专业分别从“专业方向举例”“主要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中职专业举例”和“接续本科专业举例”等四个方面做了设计,具体情况(见表1)。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北京、天津、浙江等30个省市《行动计划》落实方案明确将“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列入实施项目,今后3年,预估投入63.65亿元建设313所优质学校。2016年,为了加强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十三五”期间拟投入50亿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互联网+教育对会计类专业教育的影响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当前互联网+教育几乎成为一种新形态了,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基本能随时随地的學习。在会计领域也是如此,很多会计品牌网校网络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另外,当前如火如荼的慕课、微课的出现,使得会计教育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三)会计行业就业乐观
高职教育的招生教学工作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生源短缺一直是伴随高职院校发展的常态。会计类专业每年招生形势非常好,即使在自主招生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会计类招生计划都是超额完成的,目前,对会计类专业来讲,生源紧张几乎不存在的。社会对会计的认可度很高,会计作为一种技术,对性别、年龄的要求不高,吸引了很多学生填报这个专业。虽然,会计不像很多岗位那样,有大量的需求,但根据会计的岗位“稽核制度要求,一个单位的会计部门必须要有几个人员办公,所以单位在没有委托代理记账的情况下,对会计的需求还是必须的。
三、会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实施路径
(一)大力发挥政府的作用
国外的职业教育为什么发展的好,这跟国家的环境影响有关,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化底蕴很厚,人们重视技术,崇尚劳动。不论什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要努力认真做,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德国学生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因为德国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社会对学生的评价都很客观公正,也很公平,德国的蓝领工人比金领还要受到尊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中高职衔接工作,建立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牵头搭建中高职院校的沟通交流平台,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进行协作与交流,发挥中、高职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有效衔接。[8]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生毕业后最终是要进入各行各业去工作的,是要经过社会检验的,社会的满意是学校追求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这样的满意,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紧密与企业合作,因为行业素养和岗位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合作,一方面,让学校知道到底该怎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逐渐养成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自己到底要学习哪些方面的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企业和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提供岗位让学生去顶岗实习,使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尤其是会计类学生的操作技能应得到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真正做到现代“学徒制”的传、帮、带。
(三)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调整对会计类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教育投入。会计类专业岗位由于其特殊性,每个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有限,那么,就必须在学校进行仿真模拟实习,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会计类专业比较通用的做法是: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院级技能大赛、省级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另一方面,建立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等技能考核平台。即通过手工操作、会计软件操作等实训教学,而这些实训教学离不开软件硬件的投入。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育无论怎么改革,有一个基本要素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教师。学校教育活动,最终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落实和执行各项任务。教师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任务。学校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运行、课程评价及毕业鉴定等主要教学环节均需要教师的参与。虽在互联网+的教育形式下,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改变,教师不是变得可有可无,而是变得更加举足轻重了。教师需要统筹安排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顶岗实习。教师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确定课程的深度、难度、广度。教师要积极推行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一般都比较高,但很多教师在会计实践技能上比较薄弱[9],影响了学生在会计技能上的掌握。尽管现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很多,包括国培和省培,但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还必须是教师一定要去企业挂职锻炼,不能流于形式。因此,高校还得想方设法完善培训体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形成高业务素质的双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何金灿,李娟.浅析中高职衔接的前世今生[J].才智,2016(17):127.
[2] 孟红艳,李建新,崔特. 德国:职教典范[J].上海教育,2013(29):35-38.
[3] 新华网.教育年限再提升 将促进中国人口红利升级[EB/OL].[2016-03-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8/c_1118270464.htm.
[4] 第一会计网.我国会计人才供求状况研究报告[EB/OL].
[2016-03-08]. http://kuaiji.firstacc.cn/a/20161022/5196.html.
[5] 杜怡萍.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6-60.
[6] 贺胜军.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为例[J].商业会计,2015(6):127-129.
[7] 张鑫,柳燕.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4):5-8.
[8] 徐冬冬.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5(8):19-21.
[9] 李芸达, 陈国平, 范丽红,费金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015(2):87-92.
[責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