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走心”的高效语文课堂之我见

2017-10-11 11:56王丽娟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走心少教多学以人为本

王丽娟

摘要:近来,笔者在积极实践"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同时,于2015年10月参加了首批"塞上名师工作室"集体研修活动。期间笔者认真地思考了导师马文科先生首次提出的"走心语文"这一学科核心概念,力图对这一概念做出自我的解读,并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的指引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打造"走心"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着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进而在师生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检验真知从而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走心语文;少教多学;以人为本;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49-02

1.对语文学科本质的基本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由来已久。《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回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并且科学而简明地阐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语文的学科本质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核心价值观,使社会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但同时,它又是文化。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的互动",有助于形成高效的课堂。

在实际教学中,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审美水平,马文科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走心语文"。笔者认为,这个概念的引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培养学生通过识记、理解能力,掌握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获得智慧并情动于中,感悟生命,擦拭心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对学科核心概念——"走心语文"的自我解读

2.1 对"走心"的理解。"走心"一词是一个网络词汇,原是方言。它有这样几层意思:(1)离心、变心;(2)不加思考,不放在心上(方言中也有表示经过大脑思考后再说话做事的意思);(3)用心、经心、专心;(4)文章情感丰富,让人从心底有感而发。我们的"走心"就是"用真情"、"用真心"的意思。"走心语文"也就是"用真情、真心灌溉的语文"。

2.2 "走心语文"概念提出的背景。

(1)语文教学的培养模式单一。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解读方式,统一的练习,统一的试题,统一的答案。语文教学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的记忆。非毕业年级的学生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死记硬背;毕业年级的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习时间最长,但学习的热情最低,效果最差。

(2)语文课堂程式化。传统的语文课堂,只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教学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教师教得没有情感,学生学得冷漠呆板。而新课改实施后,有些语文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导致教师放弃了"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导致了语文课堂的表演化。

(3)泛语文化现象严重,课堂空洞而热闹。新课程实施后,很多语文教师过于倾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忽略了"双基"的培养,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要么把语文课上成字词句的理解、练习,要么上成讲故事和表演。多媒体使用不当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丝毫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信息化不但没有成为语文课堂的好工具,反而成为了消解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想象力的干扰因素。

(4)海量信息考验人的辨析和筛选能力。在这个知识爆炸的速食时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一方面带给我们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人类自己制造的大量的垃圾信息考验着人们的辨析和筛选能力。人们习惯于机械的复制粘贴的快感,却忽視了垃圾信息像僵尸一样正合群向人类袭来,挑战着社会伦理和人的思维智慧。没有整合和创新,信息变不成知识,更无法形成智慧,过脑而不过心的学习最终也不过就是一次次的文字游戏。

(5)社会普遍认识偏差。语文是一门思维的学科,是一门文化课,语文学科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很多人以为语文就是学习字词句,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学得再认真,差也差不到哪去,好也好不到哪去。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凭借侥幸和投机,大搞题海战术,重理轻文。

以上五方面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教师教得苦累,学生学得浅薄。这样的现状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得无法用心,学生学得不上心。

2.3 "走心语文"的内涵。

(1)有孝心。不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多久,其实语文课的使命之一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塑造国民的灵魂,教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它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走心语文首先要有文化使命,要有做母语孝子的责任心。引用赵谦祥老师的话说:"不做母语的孝子,必遭母语的抛弃!没有尽孝的良习,难得母语的芳心!"endprint

(2)有真心。"真心"就是不伪饰,不造作,不故作深沉,不刻经营,注重水到渠成的生成,追求自然而然的流露。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真心"一定有知识、有技能、有核心价值观、有普世的情怀、有生命的悲悯、有人性的觉醒、有人类精神的自由与解放——,"它一定是深深地嵌在生活的缝隙,不用麻木的眼看,而用心灵感恩"。

(3)有爱心。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课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充满爱心、真心,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合作探究,学得充实快乐;课堂充满鼓励,宽容个性,是个真正的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绽放的地方。

(4)有慧心。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语文课堂教授智慧,追求真知。我们的教学内容要实实在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培育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科学高效,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5)有信心。语文课堂中,教师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通过语调、表情、体态语和目光等向学生传递尊重、信任和期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的学习。鼓励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长,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6)有忧心。"忧"者,反思也。教学要有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之心,常怀忧患意识。"忧心"中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有集思广益,有启迪提高。教师通过反思来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认识和改变自己;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倾听多元的声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反思来不断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激励教师学习并积极实践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综上所述,教育的真谛就是感动,感动源于真实,出于真情。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旅程,让我们用孝心、真心、愛心、慧心、信心完成一次次心灵的碰撞吧!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研究性学习指南》(邹尚智,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5] 《新课程标准》endprint

猜你喜欢
走心少教多学以人为本
“走心”的四大名著
走心的广汽Acura厚积薄发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走心的不丹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展现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