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凤
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语文学习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学习语文时离开积极的想象,既难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又难以提高表达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朗读;入诗;思维;想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10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老师大多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强调学生对前人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培养的是学生的记忆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迟缓。因此,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以期变通、改进、更新教育观念。
一、 大珠小珠落玉盘——感情朗读,为想象添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易懂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要语句或段落,让学生细细领会表达的含义,激起学生的情感,诱发他们的想象力。
如在《柳树醒了》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美美地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春雷说话、柳树洗澡甚至捉迷藏时的欢笑都会呼之欲出。在唤起了学生美的感情体验以后,诱发学生想象。此时让学生再来一次有想象力的表达:蓝天在招手、白云在微笑、草芽在歌唱、落叶在跳舞,小青蛙、小蜻蜓、小燕子天天都在上演别样的故事……孩子是最富于遐想的,他们常常用创造性的想象来了解并诠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回答,蕴含着学生的智慧,是他们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表现。任何想象说话都是以熟读课文来积累语言,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而音乐渲染,有感情的朗读,能引发学生精彩的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与“想象”是情感体验的基本方法,两者紧密联系,犹如一对翅膀,教学中我把它们交予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陶醉,在想象中收获。而配乐朗读是用适合的音乐加以烘托,通过想象,以情感熏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诵的热情。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入诗悟情,让想象起航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多数是有声有色 ,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惟妙惟肖、形象真切的美好景致。可是对小学低段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要从精炼、跳跃的诗句中领会诗意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让学生能够透过书本,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拓想象,入诗悟情,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一)联系生活,积累想象
创造具体的说话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达到累积应用的目标。如熟读了李白的《静夜思》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中秋节到了,要是你惦念远在故乡的亲人,就会吟起李白的《静夜思》。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吟了起来。又如,熟读了李绅的《悯农》后,我设计这种情节:我吃饭时,有米粒掉在了桌上,妈妈就会提示我……(生读),我看见妹妹在玩米,我对妹妹说……(生吟);再如,熟读了孟郊的《游子吟》后,情形再现:诗人要出远门了,妈妈在暗淡的灯光下给他缝补衣服真是……(生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生病了,妈妈焦急地带我去医院看病,真可谓是……(生吟后两句诗)。这样的情景设计既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意,又“润物细无声”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巧用绘画,拓展想象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句描述的景象,由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形象可见,有助于学生体会形象,进入诗境。如对古诗杨万里的《小池》进行教学,从读入手,抓住诗中的景物,进行绘画,拓展想象。在熟读的基础上,给诗配画,把诗中的内容画下来。可先出示几例讲解示范,再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之后学生进行思考想象,构思构图,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描绘下来。于是,一幅幅稚嫩而充满想象力的画,配以《小池》这首诗跃然纸上。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诗情画意,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又深化了对诗意的理解,还加深了对诗文的喜爱之情。
学生的想象活泼生动,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随年龄的增长渐渐加强,并且其创造性也呈增强的趋向。把古诗抽象的字词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变“彼景彼情”为“我景我情”,发挥想象,入诗悟情,增强了学生的语感。
三、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妙激思维,让想象高飞
人是善于想象的动物。人类制造工具,发明电脑,登上月球,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想象力的帮助,这就是想象力的神奇。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飞跃,只要练就一颗“超级大脑”,有了超强的想象力,我们就能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相信只要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只要用心引导孩子们真正动脑去想,让他们大胆地发言,就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梦想变成现实。
(一)阅读,务实想象
以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在指导孩子读《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的第一页时,老师可以首先描述静态画面,接下来再让孩子试着说出狐狸的动作,引导孩子尽可能描绘成动态画面。然后提问谁在做什么?怎么做的?老师还可以请孩子想象:狐狸这次失败了,下次还会来吗?又会发生什么事情……所有这些提问,都可以从以老师为主的提问,到以孩子为主的提问来逐渐提高孩子阅读的主动性,成为阅读的主人,想象的主人。
(二)补白,延伸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出于表达的需要常常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创造空间,即文中的留白。这样的留白,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低段孩子自由不羁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为今后的说话、写话等语言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要善于找准这样的空白,妙激思维,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象。
如在《丑小鸭》这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丑小鸭离家出走后是怎样被欺负的?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在枝头上,耻笑他:‘真丑,世界上竟然有这么丑的鸭子。”有的说:“丑小鸭在草地上走着,一只猎狗追上来,冲着他汪汪叫:‘滚开,丑八怪,你不配待在这!”在想象补白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忧伤、畏惧心理。此时,我又继续延伸追问,也许其他地方还有谁会来欺负他?并出示课件让他们想象并说一说。有的学生说:“丑小鸭来到小河边,小鱼故意扑腾起水花,溅了丑小鸭一身。” 有的说:“丑小鸭来到田里,小青蛙呱呱地叫,个个跳起来驱逐丑小鸭。”还有的说:“丑小鸭来到草丛里,小蚂蚁爬到他的身上,使劲地咬他。”学生就在这样一个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想象,释怀情感,思维和想象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散训练,增进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可见,妙激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比知识重要,它不仅是过去所学知识的汇总,也是将来新知识的源泉。它可以让孩子在想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大脑的活力,又可以让孩子成为具备观察力、逻辑力、推理力和想象力的“小天才”。
放飞“想象”的翅膀,越过辽阔的海洋,翱翔在语言文字的天空,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陶醉,在想象中收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想象引领著孩子们进入语言文字的世界,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那么孩子们的思路就如泉涌般滔滔不绝,从而使语文教学因想象而精彩。
参考文献 :
郑光华.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四种方法[J].考试周刊,2011,(5).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