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核心素养视野下教育的社会功能

2017-10-09 03:40尹丹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教书育人核心素养

尹丹

摘 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确立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核心素养。在当下“核心素养”视域下,我国传统教学观念“唯知识论”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存在冲突,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此大背景下,本文试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入手,重申教育社会功能与教育促进人身心发展功能的统一性,最终指向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

关键词:教育功能;核心素养;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008-02

基于“核心素养”,在理论建构与实际探索中推进教育改革,是目前世界各国发展国民教育的重心。从国内来看,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在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与世界教育接轨上的重要作用,对于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由此,教育部于2013年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共同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内容,于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到2016年9月,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内容的研究成果。

追本溯源,核心素养是基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提出的。科技与时代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世界,日新月异的技术与极速更替的知识使得未来变得难以想象,正如百年前的人无法想象我们当下的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相互连通的世界中,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引导人类的明天走向光明而不是毁灭?教育看起来是一张十分重要的王牌。而回顾历史对我们审视今天的教育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面貌与过往的历史积淀息息相关。古人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过去世界中得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在混沌中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基于此,本文试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这里所说的“教育”是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来看“教书育人”这个最质朴也最崇高的职责。

“社会功能”只是教育全部功能中的一个方面——教育确实存在基本纯个体意义的功能。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功能也是统一的。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仁人志士的探索史。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时,无一不关注到教育功能,尤其是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变革,以期实现自强的社会功能。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在山西任巡抚时,结识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受其启迪,这位洋务运动的主力干将认识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着强大的作用——“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他撰写《劝学篇》,积极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893年,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请求创设新学。他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更重视通过教育培育出治国济世之才——“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不仅在湖北创造了中国区域现代教育的典范,在师范教育、派遣留学生等方面都贡献突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从各个层面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层面之一,即是寄希望于通过改革教育促进社会进步。1895年,严复在《直报》上痛言“民智已下矣、民德已衰矣、民力已困矣”,并完整阐释了“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认为以教育改造国民素质是中国走向富强的根本所在。正如他说“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今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固常理也。……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在这变动激荡的时代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思考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康有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的著名论断,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胡适力促新学制改革,陈独秀大力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都使得白话文教科书得以正式进入中小学教科书体系……他们以笔杆做枪杆,投身于浩浩荡荡的大运动中,为了中国崛起而奋斗。他们所期待的教育功能,与我们今日所提的“核心素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让每个青年能够融入社会,关注其内在向度,使其成长为一个灵魂有力量的人,正是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正向负向功能,经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引入教育领域。国内最早提出研究教育负向功能的是张人杰先生,此后,教育的负向功能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功能都存在,判别教育社会功能方向的标准是什么?上个世纪被先进知识分子赋予厚望,以期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显然具有正向功能。然而观今日我国学校教育,如一叶扁舟沉浮于当今时代强大的物质力量和极富裕的物质世界中。不恰当利用教育的经济功能导致的教育拜金主义;过分重视教育的科学功能而形成的“唯科学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和菲尔茨奖是公认的当今世界科学水准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国大陆至今无人获此奖项。观今日之中国学校,规模之大,设备之新令人咋舌,超大学校更是让人啧啧称奇。比起战争年代的西南联大,比起民国时期的北大清华,可谓天上地下。然而,正如钱学森先生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育不出世界一流人才?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长久以来,升学率驱使下的学校教育把全面发展曲解为智育的全面发展或者应试能力的全面发展。一元化的评价标准、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使我们的学生精神匮乏、道德滑坡。近年,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青少年自杀等极端事件频发且趋向低龄化……有人说他们心理不健康、经受不住压力。但是,我们想要的健康、健全的人,从哪里来?分数里吗?今天,当一张白纸一样的、活泼可爱的孩子进入我们的社会,进入我们学校,我们会给他一个怎样的明天?早在半个世纪前,钱穆先生就沉痛指出:“仅以实用主义谈教育,必使学者专务于谋出路,寻职业,自私自利,只图温饱。而整个教育精神,亦必陷于急功而近利,舍本而逐末。”

中学的教育不应只是为了上大学而设的应试教育,基础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力发展和品格发展,个中关系,先贤早有语云:德者,才之帅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有必要还原且重审教育的社会功能,并照料学生心灵的天然禀赋。

我們培养的应该是肩负着为国家前途命运思考、做民族脊梁的人。

参考文献:

[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第二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王栻主.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教书育人核心素养
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动
《教书育人》编辑部公示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