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磊
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年龄和认知水平方面所受的限制,决定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在他们认知范围内占有重要的比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小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迁移到教学活动中,或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开展数学教学,将会产生比传统教学更佳的效果。本文将从对生活情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展开分析,通过列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当之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89-01
数学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数学思维基础上来开展,但小学生在数学思维的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单调的数字和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才能理解的数学题目,小学生极易失去学习兴趣。然而,只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就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促进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加强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更轻松自如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更加热爱数学的学习。
一、生活情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
1、将数学问题直观化。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而且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说教式教学对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所起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只有将数学问题迁移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小学生对它们进行直观的感知,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动手操作上的体验,这是保证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增强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
二、生活情境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当之举
1、与生活的现实性相脱离。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发现生活的影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注意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贴合,而不是脱离于现实生活而存在。如,在计算速度时,教师创设了人在步行和骑自行车两种情况下的行进画面,通过计算,人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骑自行车时的速度是每分钟70米。显然,两者的速度相差不大,这有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避免这种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情况发生,在最大程度上拉近两者的距离,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切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活动。如,在小学一年级教学简单的加减法时,一开始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一定的实物,通过数一数的方式来进行运算。但到了二年级之后,就不可再支持他们借助实物进行计算,而是要通过在听写训练中逐步加强他们的口算和心算能力,通过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能力要求提升他们的运算水平。
3、对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有的教师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理解不到位,以致他们为了创设生活情境而创设生活情境,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在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计上欠缺重点侧重,或创设的生活情境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没有直接关联,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良,削弱了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作用。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有效策略
1、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越来越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相贴近时,学生对学习活动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容易激发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以此为基点创设生活情境。如在学习“元、角、分”时,教师可以创设去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实际的买与卖中了解元、角、分的适用范围和换算方法。如此,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很多。
2、创设高于生活的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不能过于简单,而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高出现实生活,指导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正所谓“跳一跳,摘个桃”,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不会因为过于简单而不再对其感兴趣,反倒是能不断擦出思考的火花,在自主探索中释放潜能,在自我挑战中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如,在进行简便方法的计算教学时,学生对于类似“219+199”这样的问题时,不容易理解“219+199=219+200-1”当中的算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到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在付199元钱时,我们通常是付给收银员200元钱,然后找零1元钱。这样通过创设高于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和解决问题,同时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3、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升数学的运用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学生通过借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会促进他们在体验成功中充分肯定自我,进一步提升对数学的运用能力。如,在认识“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情境: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3米,四年级的小明有没有可能高于1.3米?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并以此类推到其它的生活问题上。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的生涩,而是逐渐培养了数学语感和数学思维,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对数学的运用能力。
总之,小学生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决定了生活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同时以高于他们生活经验的水平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知身边的数学,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引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隐含的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引发思考和探究,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何慧红.教育教学论文.2014(10)
[2] 巧妙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曾碧珍.赤子:中旬上.2015
[3]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研究[A].王雪雅.关爱明天.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