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素养包括素质教育与人文修养,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又能强化历史思辨能力。以时间观念为主,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时间观念
新课标中提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以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分析培养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历史核心素养分析
现阶段新课改持续深化,教育部门与教师群体广泛关注高中生历史素养缺失问题。高中历史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授课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高中生历史素养培养过程中应站在高考角度分析教材及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维持教学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高中历史作为综合性文科课程,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寻求历史性与实用性价值。将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整合政史地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重视提升高中生综合学习能力,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史实,辩证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有效总结历史事件涉及的社会背景、文化及政治思想,有利于学生深度剖析历史事件背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素质教育与人文修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间观念为例分析
历史三要素分别为时间、空间及人物,古今中外历史历来重视时间与空间。但我国历史教科书均采用专题史的方式进行编写,不重视时序性,不利于學生形成时间观念。2016年修订的新课标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纳入“时空观念”,体现出对时间观念的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当务之急就是开展以时间观念为代表的核心素养培养。时间观念培养本质为科学表达并合理解读历史事实的时间,其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1.利用时间链整合知识点
利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重现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获悉历史知识,明确事物发展方向及规划未来。利用时间链条将教材中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如,讲解1898年“戊戌变法”背景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开始由理论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维新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光绪皇帝的支持进行维新运动,实现救亡图存。教师介绍变法爆发背景后,改为利用多媒体播放德国强占胶州湾后的险恶局面,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中国的紧张形势,认识到戊戌变法的紧迫性。教师教学中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时间链条有效整合各类信息,避免机械记忆浪费时间,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
2.巧妙使用“年”计时单位
“年”作为普通计时单位,东西方史学都很重视并延续至今。我国古代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年”的形体结构;西方六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将尼罗河泛滥周期定为“年”,一年有12个月、每月30天,加上附加宗教节目的5天,总共有365天。军事实力强大的古罗马最初采用太阴历,但执政者处于政治考虑随意增添闰月,造成计时困难。直到凯撒大帝采用修正过的埃及历,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现行公历,现行公历的源头就是古埃及的纪年法。历史学习过程中采用年,可以简化很多知识点,利用时间轴将历史事件列出来,方便记忆。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签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利用时间轴梳理1840鸦片战争到1945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事件,明确战争原因、侵略国家、影响及不平等条约等,增强学生时间观念,强化学生历史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如图所示:
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相关理念,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相关知识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云斌.史料教学让历史课堂有趣味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1.
[2]董培.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4):6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