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广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数学不同于其他科目,学生的理解能力很重要。针对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探讨,提出几点有效问题创设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问题;课堂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有效问题的创设可以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以下就是利用创设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方式。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进行
小学生处于智力发育阶段,并且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一个挑战,学生接受挑战的动力之一就是兴趣。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的时候要以学生感兴趣为主要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例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和比例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地图有比例问题、身高有比例问题……”提问后,让其他学生讨论并试图解决。如:大厦的影子长36米,爸爸的影子长0.75米,爸爸的身高为1.76米,问大厦的高度?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生活中可以进行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的问题要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造和学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关系的教学时,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圆柱体体积和圆锥体体积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将计算公式讲解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证明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对是错。当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例题的讲解,以达到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的目的。已知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6立方厘米,那么跟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回答是2立方厘米。之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已知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9立方厘米,那么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会回答3立方厘米。这时教師可以让学生观察两道题目的不同,有的同学就会发现第二道题没有“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同学们就会明白“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定理的基础要求是“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底等高”。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互动,并且学生可以很好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让课堂效率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将数学知识点进行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创设不要求必须是现实的,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就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百分数”的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生活中的打折问题、百分数问题引入课堂,教会学生对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让学生掌握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与简单计算。如提问:“某件衣服打7折,原价500元,请问打折后多少元?比原价降低多少元?折后价为原价的百分之几?”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难点进行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知识,设置有效的悬念,根据不同的知识进行不同问题的创设,悬念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容更加关注,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了培养。
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课程不是单一的知识点学习,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想要提升数学学习效率,进行有效问题的创设是方式之一,它是将所有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利用,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在教学的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有利于有效课堂的创设。
参考文献:
[1]裴渊.圆柱体与圆锥体教学成功的启示[J].新课程,2010(3):62.
[2]陈卫青.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20):7-9.
编辑 任 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