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体验在想象中发展

2017-09-24 00:09牛明明
新课程·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操作想象

牛明明

摘 要:如何让“长方体的认识”承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成为思考的核心,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完整的形成过程,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改变以往的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状。

关键词:操作;想象;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82~83页中的内容,我想借助大量的操作让学生充分去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就只保留了长方体的认识一部分,下面就一些课堂片段,谈谈我所理解的“在操作中体验,在想象中深入”。

片段一:

叠纸成体,引入新课。

出示A4纸。

师:这张纸可以看作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这张纸非常的薄,如果忽略它的厚度,只看这一个面,就可以把它看作长方形。但如果把这样的300多张纸逐渐累加起来,还能忽略它的厚度吗?

生:(师的话音未落)长方体。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理解分析:长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很多老师会从点、线、面的动态演示抽象出长方体,那是理想化的,是抽象的事物。而我想通过叠纸成体这次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经历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直接扣题,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飞跃。

片段二:

切豆成体,认识三要素。

师:这颗土豆是个长方体吗?

生:不是。

师:它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老师却想用它介绍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沿这个方向切一刀,会出现什么?

生:面。(板书:面)

师:如果再沿着这个方向切一刀呢?

生:2个面了。

师:不仅仅多了一个面,还有什么?(用手笔画边)

生:边。

师:把2个面相交线叫做棱。(板书:棱)

师:如果再沿这个方向切一刀呢?

生:3个面,3条棱。

师:还有什么?(用手比划3棱)

生:点(角)。

师:把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理解分析:这是本节课中的第二次操作,当学生看到我拿着土豆说长方体时,他们都笑了,我觉得引起了他们的关注,这就有了好的开始,再通过真正地去切,直观的“面”“棱”和“顶点”是怎么生成的,并体会到面、棱、顶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要想到是哪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想到与哪3条棱有关。也为下面学生深入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一个基础。

片段三:

从三要素方面探索特征。

师:你能提出哪些有关面、棱、顶点的数学问题?

生1: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

生2:我想知道棱有多长。

生3:我想知道面的大小。

师:带着问题,借助学具,完成报告单。

小组内充分操作,自主探究。

全班交流,并板书特征。

理解分析:以问题为驱动让操作变得更有价值,“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充分地去体验这个过程。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我设计的是一种空空的表格,只有面、棱、顶点,3行设计得很大很空,增加了挑战性和探索性,这有点类似于黄爱华老师提出的“大问题教学”,强调给予学生大的空间,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正是有了这种设计,学生的填写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填了棱长,只填了1条的,填了3条的;关于面的,有的填了形状,有的填了面积。这些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点、线、面特征的雏形啊,所以这个设计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它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没有使活动流于形式,而是把重心放在他们探索后,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完善完美我们的结论,在交流的环节,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畅所欲言,当他们的发现被板书在黑板上时,他们的神情中有着成功的体验。而我也是激情高涨,尽情享受这畅快淋漓。

片段四:

拆棱想象,认识长、宽、高。

在学生拼插过后,出现了一种缺少一根的情况。

师:你能不能想象出这条棱的长度?

生:能。

師:那我再拆掉两根呢?还能不能在头脑中还原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呢?

生:能。

师:还能不能拆,谁来拆?还能不能还原?最少要保留几根呢?

直到只剩下一点连着的3条棱。

师:能不能再拿到这3根中垂直方向上的一根呢?

生:不能,想象不出长方体有多高。

师:用词准确,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垂直方向上的棱长叫做高。

师:那能不能把水平方向上较长的棱也拿走?为什么?

生:不能,想象不出长方体有多长。

师:通常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水平方向上较长的棱长叫做它的长。

师:这条较短的能不能拿走?

生:不能,就想象不出它有多宽。

师:通常把水平方向上较短的棱长叫做宽。

理解分析:逐步拆棱想象完整的长方体,不断地在二维和三维间进行转换想象,是培养学生空间观的有力手段。拆棱的过程,既是对棱按长度方向可以分为3类,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复习,又是在操作想象中去感悟长、宽、高的意义。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驱动着学生的想象有方向,有层次。

片段五:

展开想象,猜物。

课件出示一点出发的3条棱,长10米,宽6米,高3米。

师:你能想象出它每个面的大小吗?

师:猜猜看,它是公共汽车、教室中的哪一个?

出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长24厘米,宽18厘米,高1厘米。

生:数学课本。

师:当高是0.1毫米时,它还是长方体吗?为什么?

生:是,它有长、宽、高。

师:那高是多少毫米时,就变成了长方形?

生:当高是0毫米时,它是长方形。

小结:虽然我们在找长方形时往往用一张纸代替,严格来说这是不正确的,一张纸尽管很薄,但它还是长方体。

理解分析:空间观念的呈现有2种,一是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一种是根据几何图形想象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所以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根据数据想象物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另外以纸开课,再以纸结课,让学生对纸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以往很多学生空间观念的障碍恰恰是“眼中有物,脑中无形”,所以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大量的操作和想象环节。但是操作也好,想象也罢,无非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丰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建立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9.

[2]蔡立东.智打活动好牌稳操“经验”胜券[J].小学数学教育,2014(11).

编辑 赵飞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操作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