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革新
摘 要:阅读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品味语言、运用语言,通过阅读对话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以浓厚而富有阅读色彩的语境里,解读文本语言内涵,迁移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文章剖析如何圆融阅读策略,深化学生进行文本研读,建构和完善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策略;文本研读;语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8-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85
一、以朗读促感悟,品味文本情感
朗读文本语言是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储存的阅读手段之一。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朗读时空,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有效朗读文本语句,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用情朗读、用心朗读,真正实现经历感悟语言内涵,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不能只在学生的朗读语音、语速、语气和语调上进行指导,使学生把文本语言朗读正确流利,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朗读,阅读情感与文本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相互共鸣,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究文本语言的积极性,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情感与思维活动中,对文中语句、思想内涵有所领悟,感受到朗读是一种鲜活、灵动的品读与探究文本的方法。
例如,教学《燕子》时,学生在聆听多媒体影像《春天在哪里》,并且跟唱了这首歌曲,观看了影像中春天美丽的景色。此时学生的阅读情感充分被激发,教师则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默读文中语句,做到一边朗读一边思考,能从文中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各种质疑:“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哪几部分的外形特点?”“第二自然段从几方面描述美丽的春光?”“第三、四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燕子哪些方面的特点?”学生在边读边质疑的过程中,深入文本语言体会与感悟中,阅读情感与文本蕴涵的情感相互共鸣。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列举出学生质疑的阅读问题,通过对话交流与分享,初步感悟了文中语言表达内涵。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文语句、段落朗读得正确流利,并在文中语句旁边做好批注,写一写自己的阅读困惑、观点、阅读体会,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展示、交流,深化对文中语句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性朗读方式,实现了以读促悟的阅读活动目的,体验了描述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等外形美;感悟了春雨、春风以及春天的五彩缤纷和燕子让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充满生气;并在品味燕子飞行时的快乐与栖息时的闲适描写,掌握了作者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
二、弘扬多元解读,关注个性体验
教师要深入剖析文本内涵,立足文本价值取向,紧扣文中重点语句,创设能引发学生拓展阅读思维的时空,激活学生阅读认知,组织学生采取多样化阅读解读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研读文本词句,感悟文本语言文字的含义,及其文本篇章结构的表达方式,在多元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利用阅读对话交流与分享的活动中,积极表达个性化的阅读观点,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阅读审美情趣,从而发展学生研读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完善和提升学生阅读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语言内容,让学生把难以理解的语句或印象较为深刻词句用笔画一画,反复品读、感悟。然后采取多元解读方法研读课文内容:①列举出自己认为最难读的语句有哪些?准备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研读?②列举出文中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要采取什么方法理解?③讲述一下这篇课文描述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有哪些?次要内容有哪些?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多元化阅读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自由交流,表述自己在研读与体验中的个性化感悟。如,学生举出对廉颇说的话很难理解,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出示文中廉颇讲的语句,引导学生揣摩廉颇讲这段话时,内心世界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回答是多样化的:“妒忌。”“十分不服!”“心里很窝火。”教师则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或语句,解读此时廉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部分学生引出文中语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诠释了廉颇不服气的心理;部分学生认为廉颇自己要升官要靠战功,而蔺相如是靠耍嘴皮而升官,所以廉颇不服气、闹情绪;部分学生从语句中“爬”字,体会到赵王轻视廉颇,所以廉颇对蔺相如和赵王都不服气。多元解读文本内涵,促使学生阅读思维获得开拓,升华阅读情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进一步深化。
三、巧用读写结合,夯实语用基础
与研读文本语言文字内涵相结合的语言文字训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咀嚼到语言的魅力,引领学生穿行于文本语言密林之中,较为清晰地梳理文章层次结构,了解运用语言进行表述的手段和技巧,掌握文本运用言语表达的规律,深刻触摸蕴含于语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内涵,学生通过研读、品味、说一说、写一写等一系列读写相互结合的过程中,既关注文本语言内涵的感悟,又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实现阅读教学活动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
例如,教学《怀念母亲》时,学生研读文中语段:“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讲述的思念是种凄凉,有不同于普通凄凉,有别样的味道,这是重点语段,也是文中的难点,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性地解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设计小练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如,多媒体电子白板呈现:当你在外地时,想起了故乡,仿佛看到了_______,听到了_______,头脑就会浮现_________;当想起故乡的幼时玩伴时,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头脑就会浮现________。又如,教师要求学生发挥阅读想象,写写作者在异国他乡月夜下,怎样思念祖國、思念长眠于地下的生身母亲,写成片段后,放在文中读一读,是否通顺、连贯、合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练笔成果在小组中展示、交流与分享,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活动,感悟到作者对自己生身母亲的怀念,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念之情,常常萦绕于心头,怎样也挥之不去的。深化文本语言的解读与运用,逐步提升和完善学生的语用素养。
参考文献:
[1] 谭永焕.关于“真心语文”教育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13(1):82-86.
[2] 杨帆.让课堂生命在文本的沃土上跃动——《怀念母亲》听课反思[J].江西教育,2011(9):24.
[3] 韩章海.关注学情 灵活变换教学策略[J].新教师,2015(2):63-64.
学周刊·上旬刊2017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