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红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历史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越来越高。伴随着改革愈演愈烈,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不少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历史教学在改革的呼声中走入一个个的误区。列举了常见的几种误区,并通过总结教学经验,阐述了几种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历史教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而这场轰轰烈烈的课改中,老师们特别注重践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的确存在忽视学生的学,而强调教师的教。以前,不少老师不考虑学生是否想学、是否在学、是否学懂了,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预设的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个过程就像事先编写好某个程序,然后按了开始按钮就一直播放完毕一样。这样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需求。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得到了几乎所有历史教师的强烈认同,并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课堂。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因为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这场改革走入了一个个怪圈或者误区。
误区一:还没深入讲解就开始课堂讨论
知识面的狭窄是导致学生不懂得分析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的主要原因。我们在课堂中应该适当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让学生无效地讨论分析。
误区二:学生讲故事就是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讲“远古的传说”一课时,我比较喜欢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远古传说故事。但是也正是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学生讲故事的弊端:冷场、故意搞笑、讲故事的学生声音太小,其他同学没兴趣听等等。
说了这么多误区,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通过平时的实践和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幽默的讲述有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走
不少朋友看过《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多数读者都认为这本书很好,看了还想继续看下去,为什么呢?这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写作笔法不同于以往的苦涩历史著作,语言幽默风趣。在这里引用两句举例说明:“其实戚指导员的意思很明白,要放到今天,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所谓特权,就是当你在家酒足饭饱准备洗脚睡觉的时候,有人闯进来,拿走你的全部财产,放火烧了你的房子,把洗脚水泼在你的头上,然后告诉你,这是他的权力,这就是特权。”这样的语言用在我们的课堂上,一定能让课堂增色不少,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迎来学生的笑声或者掌声。难道一堂课中融入学生会心的笑或者由衷的鼓掌不是融入了学生这一主体吗?
方法二:问要问得有技巧
课堂中免不了要对学生提问,但是怎样提问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现今的初中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強,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如果能加以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很快会被调动起来。这就决定了问题的问法非常关键。这样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增长见识,解决了心中疑虑,又真切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本上的
知识。
方法三:数字故事的运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师,我们感触最深的则是以多媒体为依托的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的方式正悄然席卷中国教育领域,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级各类赛课中不免看到许多优秀的数字故事。我自己也做了许多数字故事,如,新航路开辟、鸦片战争、张骞通西域、百日维新等。学生们非常喜欢看这些数字故事,因为它给了学生听觉的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能走入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种种误区。教师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对所教育的知识具有全面把控的能力,考虑问题也比学生更加周全。如果一味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而淡化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但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反而可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甚至走入歧途。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被忽视。我们强调的学生主体作用应该是摈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至高无上、师生之间不平等的现象。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寻知识。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师生在相互配合的默契中,愉快地教和学。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
[2]赵亚夫.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0).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晓林.历史的属人性与主体的创造性[J].历史教学,199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