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
摘要:志愿者是公共图书馆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效支持。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少,社会认可度低,志愿者尤其是文化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性较高但持续参与率低,很多县级公共图书馆相关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历,对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认知、动机、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心理学;认知;需求;激励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志愿者是公共图书馆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效支持。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缓解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不足,还可以增加公共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内容,扩大服务面。
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少,社会认可度低,志愿者尤其是文化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性较高但持續参与率低,很多省内县级公共图书馆相关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研究意义
我省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才起步不久,社会民众对志愿服务活动了解不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意识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阻碍了志愿者服务的进一步开展。另外,在志愿服务团队中,还存在志愿者人员难以招募、流失状况比较严重、志愿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情况。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现状心理方面的研究,将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究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心理研究的相关内容,为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方法
通过对心理学教材与志愿者活动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参考,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向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志愿者发起网络调查,其次,对文化志愿者、图书馆员及读者进行访谈,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关于志愿服务的观察与实践,为本文提供实践基础。
二、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133份有效问卷,男性志愿者51人,占38.35%,女性志愿者为82人,占61.65%。
18周岁以下的志愿者有1人,占0.75%,18-35周岁的志愿者有i00人,占75.19%,36-54周岁的志愿者有30人,占22.56%,55周岁及以上的志愿者有2人,占1.嘣。
在校学生67人,占50.38%,企业员工11人,占8.27%,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1人,占15.79%,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1 7人,占12.78%,退休人员1人,占0.75%,自由职业者16人,占12.03%。
(二)志愿者的认知
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的渠道:
在志愿者获知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上,选择“微信,微博,00等网络自媒体”获知的有74人,占55.64%,选择“身边的人”获知的有72人,占54.14%,选择“工作单位或学校”获知的有69人,占51.88%,选择“图书馆网站、海报、宣传栏”获知的有47人,占35.34%,选择“报纸,广播或电视”获知的有20人,占15.04%。
(三)志愿者的动机
1.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代表是马斯洛动机理论,其核心是需要层次理论。在促使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中,选择“尽公民的责任,参与改善社会问题”的有57人,占42.86%,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的有85人,占63.91%,选择“学校或单位要求”的有21人,占15.79%,选择“丰富经验,自我成长”的有87人,占65.41%,选择“希望发挥自己所长”的有63人,占47.37%,选择“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的有56人,占42.11%,选择“学习新技能,培养组织及领导能力”的有55人,占41.35%,选择“扩宽社交圈子”的有50人,占37.59%,选择“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有29人,占21.8%,选择“出于对文化志愿服务的好奇”的有17人,占12.78%,选择“认同活动的价值理念”的有61人,占45.86%。
2.诱因理论
诱因理论是需求理论的补充,强调外在因素对行为动机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不能用需求这一内驱力引发动机解释所有的行为,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期望得到的激励中,选择“荣誉称号”的有42人,占31.58%,选择“提供高层次培训”的有76人,占57.14%,选择“优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有45人,占33.83%,选择“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的有60人,占45.11%,选择“将志愿服务状况作为升学或者就业的考评指标之一”的有29人,占21.8%,选择“其它”的有7人,占5.26%。
三、结论
(一)社会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低
贵州省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首抓经济建设,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视多在口头,主导的文化志愿服务多半流于形式,对文化志愿服务的宣传更是寥寥无几,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宣传主要依托自身网站和参与者的自媒体发布,因为社会关注度低和志愿者的流失严重,传播范围及其有限,导致社会对图书馆志愿服务认知程度低。
(二)自身需求是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才能发展到下一个的需要,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是属于自身较高层次的需求,他们对自身的需求有一定的认识,在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选择上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在校学生由于归属、沟通、学习、自我补充和自我扩大的需要,选择“丰富经验,自我成长”居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交际、自尊和他尊、自我实现的需要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居多。由于志愿者是有明确的需求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基于对需求得到满足的美好愿望,在初始阶段普遍都充满干劲,如果志愿服务活动没有让需求得到满足,志愿者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欲望会降低,在自我调节未果的情况下,志愿者会选择其他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endprint
(三)志愿精神和利己动机的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单纯的利他行为,基于自身需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不纯的,是有悖于志愿精神的。但更多的人对于利己动机有比较理性的认知。有研究者指出,自我牺牲、无私献并不是志愿精神唯一的内涵,相反,在“利他”的同时实现“利己”才是现实选择。“从无私奉献到损人利己,中间很多层次,至少包括单纯利己,为己利他,无私利他三个层次,从这三个层次都可以产生对志愿服务的激励作用,但其激励动力却有很不同:单纯利己是根基,产生的激励动力最大,为己利他是核心,无私利他产生的激励动力最小,这种激励只能覆盖极少数人群”。
(四)外部激励是持续图书馆志愿服务的重要支撑
诱因理论中,认为诱因可以激发内在需要,还可以激励行为的持续,即是说本来没有志愿服务的动机,但是图书馆提供的激励内容中有吸引其参与的内容,续而激发了成为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动机。东莞市图书馆把“将志愿服务状况作为升学或者就业的考评指标之一”作为对志愿者的激励,吸引了大量的志愿者加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外部对动机的激励有正负两个方向。正诱因是指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例如志愿者的需求是“希望发挥自己所长”,在公共图书馆提供“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的条件下,激发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实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负诱因则与之相反,最为常见的是把志愿者视为廉价劳动力,并未给予其应得的尊重和关怀。
四、建议
(一)整合资源,加强宣传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建议上级部门,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与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加强文化志愿者的宣传力度,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加大社会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认识,努力营造出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让更多的民众加入到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二)规范管理,明确职责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总結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及激励规范,并设置相关岗位,明确职责,做到专人负责,确保志愿服务团队有序运作。
(三)准确定位,细心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应把自身放为志愿者服务在的位置,力求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志愿者的需要和诉求,结合自身实际尽量做好服务工作,让每一名志愿者都能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作者单位:贵州省图书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