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7-09-18 00:42房强
魅力中国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文献综述

房强

摘要:“中国模式”一经提出就在国内外理论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世性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专家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就这些问题的争论至今没有迭成共识,形成一致意见。“中国模式”也好,中国道路亦或是中国经验、“中国案例”也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方面都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总有些事情是做对了的,是完全可以上升到规律层面加以阐述的。本文将从“中国模式”概念的厘清这一角度对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文献综述

一、“中国模式”概念的厘清

“中国模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中国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之后发现,对“中国模式”的争论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一种是主张“中国模式”论,一种是慎用“中国模式”论,还有一种则是反对“中国模式”论。

二、主张“中国模式”论

在“中国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外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主张“中国模式”,无论是从客观存在角度还是社会发展意义上都对“中国模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一)“中国模式”的实质与内涵

高建教授曾在《“中国模式”的争论与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三者有机结合是其本质特点。但是,“中国模式”处于发展和探索中面临着来自诸多领域的挑战,还不是一条成熟的现代化道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有清醒的认识。”吴海江教授在《“中國模式”的实质、普适性及未来挑战》一文中也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既是本土的、独特的,又是世界的、普遍的。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实践证明,通过30多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国家发展的道路,解决了本国的问题,也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建飞教授,他在《应当超越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一文中强调: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中国确实走出了一条同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同的发展道路,有许多自己独特的做法,将这个道路、这些做法加以总结,然后冠以“中国模式”,是完全可以的。

(二)“中国模式”客观存在

在主张“中国模式”论的部分专家学者中有人指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从概念辨析和概念溯源角度加以阐明。“模式”往往指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所以从社会发展意义上来说,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任何疑义。有学者指出:早在1980年,日本学者就曾在《现代经济》中多次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模式”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中国模式”是为实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所作抉择、所走道路、所用方法”。“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回避的,要承认其存在,并加以研究梳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

(三)不同角度下的“中国模式”

郑永年教授在《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模式”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认识“中国模式”就是要考察中国文明是如何容纳和接受新的制度因素的,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模式”,其核心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模式。在经济方面是混合经济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的根基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建投资,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没过学者福山,他进一步指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将助推“中国模式”走向世界。在政治方面,西方的政治模式往往把问题外部化来加以解决,因此有反对党和反对力量存在;而中国则是通过开放政治进程,把外部问题内部化得以解决。衣俊卿教授也强调指出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要把握“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要在全球视野中开展理论对话。张维为教授则指出:“中国模式”回应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根本性的挑战,“中国模式”相对成功的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的崛起,而且是一种新的思维、新的思路,甚至可能是一种新的变化、一种现有的西方理论和话语远无法解释清楚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不具有普适性,他们认为“中国模式”具有独特的本质,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且这一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还不成熟,不具有普适性。他们指出: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额“中国模式”赋予一种普世价值是不恰当的。中国发展道路是独特的,当然不存在一种可以被普遍交流的“中国模式”从深层来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所面临的未来挑战还表现在自身文化、文明是否为世界所认同的问题。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中国文化就要有更多的普适性。

对“中国模式”研究重要的不是争论概念或名称更重要的是要详细客观的分析它探讨它,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加自信更有担当更加清醒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文献综述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