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龙
【摘要】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对语言的理解是解数学题的第一步。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的学习不只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还在于培养学生对文本文阅读的能力。数学阅读注重数学概念和数学语言的积累和释义,注重“读、记、思、算”的四步结合。初中数学阅读要重视学生自身对数学阅读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 数学阅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46-01
新课程的改革下,各类考试命题中加强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起阅读来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数学是文字符号化、逻辑化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色,在阅读中体现出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点。
一、初中数学阅读的特征概述
1.数学阅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逻辑性是指数学表述很严密,每一句话都是已知条件,如果漏过其中一句就有可能将题目理解错误。关联性是建立在逻辑性之上的。数学中设置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多个问题的组合,前一个小题的解决是为下一个小题创造已知条件。这样紧密的关联性,在数学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
2.数学具有很强的符号性
数学的符号性一是数字的体现,一是各种数学符号的运用。数字是数学表达的基本要求,基本上在初中出现的大多是已知数字居多的题目。当然也有一少部分的字母符号的出现。这些字母以及一些运算符号的出现,都需要学生理解和把握。数学表述的符号性强,也就说明了在数学阅读中,必须习惯去阅读这些符号,理解其中表达的含义。
二、数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提起阅读,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在语文或者是文科教学中才存在的教学策略。包括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是不重视数学阅读的。在每一次的测试之后,成绩不如意,学生就会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看错题了”“理解错了”“没读懂”之类的。这些情况的出现,还是因为没能从根本上重视起阅读来。认为数学中只需要做题就够了。这恰恰是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的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會将这些原因归纳为客观原因,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欠缺的本质。因此提高数学中的阅读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三、初中数学阅读教学开展的策略
(一)通过预习、做笔记的形式养成阅读习惯
预习是学生第一次熟悉课本的机会,很多学生不重视预习,一是没有这样的意识,二是没有时间去预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种习惯培养起来。在课前的十分钟,将预习的目标、重点、难点都列出来,让学生来了解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将学习过的知识指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 《因式分解》中,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去预习,比如说①什么样的数可以进行因式分解,②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用这样的问题去引导学生预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了解自己的不足,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传授一些阅读的技巧。在看到同一类题目中,可以迅速的找到解题的思路。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
1.阅读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知识的一个整体性和客观性的描述,是对数学中一般现象的概括。数学概念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概念就是将所有属于同一类的事物归纳为一类,方便学生理解和把握数学中的运用。阅读概念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念中包含的内容和含义,概念是如何归纳的,同时概念中包含了哪些元素,什么样的事物可以归为同一类概念。要引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数学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注重概念的应用。
2.阅读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理是几何图形学习中的必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阅读数学公式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定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得出来的,二是公式、定理可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三是定理公式是否有其他的变形,相近的公式、定理如何区别运用。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识别定理公式,在数学运算中不至于因为不懂、看错题而解错题目。
四、小结: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阅读的开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长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形成了习惯,不习惯去分析数学字句中表达的含义。认为数学公式、概念就是记忆就可以解决数学题目。但是在近几年的考查中,数学阅读能力也成为了考查的重点。在数学阅读中,要通过各种情景、读写结合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翁昌来.数学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
[2]徐立建.浅议初中数学阅读教学,[J],数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51期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