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体育素养教育和培养,高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黄金阶段。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本文将从体育核心素质入手,分析体育核心素质的概念和内容,并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方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方式
对高中生的体育素养教育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的实施,从而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中生的体育素养,不但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还是学校体育的需要。因此,探讨培养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核心素养的分析
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体育核心素养就是通过学校的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让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其中,并最终获得体育技能,维持身心健康。依据体育核心素养的定义,将体育核心素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健康意识、体育技能、身体素质。
健康意识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健康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通过体育课程或者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确定出适合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其二,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穿插一些体育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基本规则,增强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常识,树立良好的体育品德。
体育技能主要包含体育锻炼基本技能和对自我技能的评价。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并掌握两种以上体育活动技能,从而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自我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体育能力进行正确判断,从而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身体素质包含了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两个方面。运动素质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之后拥有的体育活动能力。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生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生理健康素质主要是学生所表现出的机能和形态上的健康。根据国家规定,学生生理健康主要依靠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评定,而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心理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帮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笔者借鉴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个培养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途径。
1.提升师生比例
对于每个学科来讲,师资力量对于学科教育起着关键作用,体育教育也不例外。现在很多高中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达到1:400,远高于国家规定水平。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提升师生比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首先,增加体育教师数量,让师生比例达到合适的范围,让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其次,在招收体育教师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体育教师拥有专业知识。
2.坚持走班教学模式并加大管理力度
在实施新课改之后,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走班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走班教学模式在管理上比传统教学难度更大,但是该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即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懒惰,如集合慢等现象,因此教师要针对此类问题加大管理力度,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
3.提高体育大课间的质量
高中体育教学中,大课间体育锻炼属于体育教学的常规时间。这种集体式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时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多个班级参加,每个班级属于一个整体,班级的形象代表着每个学生的形象。如果采用评比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提升个人的专注度。
4.举办主题式体育运动会
体育运动会属于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盛会,通常的体育运动会均为固定模式,没有任何特色,很多学生被动参与其中。将原有的固定体育运动会开展成为主题式体育运动会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主題式运动会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比赛中,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交流,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结论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内容,其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健康意识、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需要加强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利用各种体育教学活动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正江.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J].学周刊,2015(29).
[2]桂小英.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6(2).
[3]常超.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培养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
作者简介:陆菊萍(1980— ),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体育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