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的教育大背景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且教育所带来的成效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越来越多的家长头痛不已。本文从激发学习动机角度明晰教师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实施活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展开阐释,即学习动机及相关概念界定、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意义、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课程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习动机 课程实施 策略 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021-02
引言
当下的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的质量愈发受到重视。如何高质量的完成课程任务,是教师工作的使命所在。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高质量的完成课程规定的目标。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摒弃陈旧的灌输式教育、变革错误的教学方法、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可以充分参与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其学习动机则是高效课堂的决定性要素,因此,好的教学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
一、学习动机及相关概念界定
1.学习动机概念界定
在教学活动中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有着不同背景知识、认知水平、性格、家庭的学生,这就要求在生成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获取有价值的发展。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令教师和家长为之头疼的问题:学生厌学、师生关系恶化、学生沉迷游戏等。那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就成为提高成绩的关键,“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1]。因此,学校不仅要构建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高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2.高效课堂概念界定
高效课堂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时间内,实现课堂收益以及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在特定时间内,教师与学生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中的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民主、欢愉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多维发展,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课本,以实现高效课堂。
3.课程实施概念界定
“课程实施是将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2]也就是说,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目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加以整合之后将知识传递给学生。那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转换教育方法、掌握前沿知识、反思教育以优化课程实施策略。
二、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意义
1.使学生“自学”、“好学”、“善学”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好学”、“善学”的态度。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厌恶之情,加之上不完的补习班,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这种麻木机械的学习不仅低效,还使得学生、家长、教师长期处于疲惫状态。那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学”、“好学”、“善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并配合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那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乐趣,同时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班级风气等,才能改善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看法。
2.提高学生的自信
自信和学习动机相辅相成,起着正相关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处于当下情境的教学来确定相应的课程实施策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思路正确,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在教师的引领和自身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时,就会产生自信的心理,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关键。
3.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中,教师大多数以课本为中心,课程实施策略很少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所无疑是低效或是无效的。那么,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从本质上得到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根本保障。
三、学习动机激发的课程实施策略
1.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关系成为教学的热门话题之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听课者”的身份,并没有实际的选择权,长此以往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教学效率低下。毋庸置疑,良好的師生关系是教学顺利、高效的条件。然而,如何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关爱、亦师亦友的友好关系。”[3]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人格平等的观念来对待学生,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能大幅度改善原有的学习气氛,提升教学效益。
2.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教学“冲突”
课堂教学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的,是生成的教育。这种情境是动态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的。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顾及教学环境因素,将动态的教学情境与静态的教学环境相整合,了解学生特点、掌握课程信息、兼顾教学环境,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结合所学、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富有了生命力,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已有知识同新学习任务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分歧或差距时,对引起学生的注意最为有效”[4]。当学生的动机被充分激发,且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当下问题是,这种“不满足”与教学之间形成的“冲突”,就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欲望。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建,形成教学“冲”突,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高涨。
3.分层教学,以人为本
分层教学是指:“本着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一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 A、B、C 组分层次教学。”[5]恰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不同,在班级授课制情况下,这种差异性很难得到解决,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观察学生,对于较高水平的学生,要实行激励政策,这类学生学习效率高,基础好,那么所教授的内容不应过于简单,要使他们找到困惑,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实施鼓励政策,这类学生处于忽高忽低的状态,若加以鼓励,激发其学习动机,那么他们将会创造出较高的价值;对于较低水平的学生实施奖励政策,这类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照顾到这类学生的基础,不要吝啬表扬,这类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常常觉得自卑,对学习本能的排斥,加之多数家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少有耐心,使得学生找不到存在感,这时作为教师就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使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我价值。然而,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事倍功半。
4.正确的教师定位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合”[6]。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都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和践行者。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中心论根深蒂固,教师以自己已有的经验教授学生新知,并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人”,教师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领路人。那么,不考虑学生经验的课程实施无疑是纸上谈兵,并没有教会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源于传统教育模式下错误的教师定位,传统教师单纯为了完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无视学生。然而学习知识本身应该是使学生得到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正确定位。教师是促进者,文化的传承者。正确的教师定位,可以使教师“目中有人”,将课堂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后,学习动机自然被激发,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树立德行上的榜样,培养其创新精神、主观能动性,形成健康的心理。
5.课程实施中及时反思
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生成性的课堂中,通过观察、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课程实施的环节也要及时反思,因为学生是變化发展的,固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厌倦,学习效率低下。通过学生的表现,分析其心理,从根本上来解决课程实施的不足,调动学生积极性。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若不及时进行反思,只会使教育误入歧途。首先,充分观察、了解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哪些实施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其次,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共享,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吸取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最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求教师具有人格上的魅力,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有较强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力会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同样要做到。由此可见,教师及时的教学反思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31.
[3]何振中,李子丹.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教学论),2014(1):128.
[4]王建峰,宋玉琴.学生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教育与管理,2005:78.
[5]王志敏.大学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71.
[6]张爱琴,谢利民.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视[J].教育评论,20029(5).
作者简介:刘怡(1992-)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