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

2017-09-15 19:19董潇丽刘振东
报刊荟萃(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

董潇丽+刘振东

摘 要:與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复合型、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虽己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还存在诸多困境。比如: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不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条件极其有限,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全面衔接相差甚远等,因此,剖析原因,找到切实可行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对国家尤其是地方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2014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将全国近半数普通本科院校从学术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被转型发展的本科院校将逐步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教学培养。法学专业是向社会输送专业性与实践型结合较为密切的学科,通过相关法学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更为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法学专业的认知度,从而搭建为社会提供法学人才“通道”。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仍处于初期阶段,相关培养制度尚不健全,教学模式仍在摸索前行。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转型概念与背景

(一)应用型本科的概念

宋曾巩在《洪州到任谢两府启》:“材不堪於施设,动辄乖宜;学多失於变通,理难应用。”可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而学生在经历十几年书面教学,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现阶段我国将大量的本科院校进行转型发展其实质内涵就是将学生实践能力在学校能够得到良好锻炼,在步入社会能够更好的从事工作。自2015年以来,我国各地区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客服简单用录取批次划分和评价高效的倾向,这不仅可以激发高效发展活力,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同时有助于淡化学历歧视,这对于学校发展实属难能可贵。因此各高校更应当抓住当下发展机遇,借此契机优化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素养,打造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应用型本科产生背景

截至2013年底,地方本科院校总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院校总数的90.43%。由于地方院校增势过猛,学校对于学科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尚不完善,学校部分专业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专业需求。作为转型发展院校,应在提高专业设置科学性、增强培养方案实用性、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法学专业由原来仅有三所高校到今天已有620多所高校拥有法学这个专业,但事实上专业数量的飞速发展导致质量得到下降,导致法学专业在全国就业率成为垫底专业,这一问题在21世纪初就已经显现。随着近年来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确立,法学专业从社会长期需要和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从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学生拥有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可以在公检法部门、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或者在其他行业中从事与“法”有关的工作,可以说就业前景较为明确。传统观念也认为,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从事法官、检察官等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的职业。因此,现阶段要加转变对法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对加以改善以提升法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才质量。

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地方性综合院校的不断增加,导致各高校对于专业设置失去专业特色,而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丧失对专业求知欲,学习过于被动,专业知识功底过于薄弱,只有极少数学生在校或者刚毕业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从而拿到作为公检法系统的敲门砖,导致其不能在法学领域发挥价值,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转型不断加快步伐,从而导致法学本科专业就业率垫底。

(一)专业失去应有特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法学作为一个综合院校必不可少的专业设置,导致学校为了设置专业而设置,但其实并不具相应师资力量,更不具备相应教学条件,而且法学专业更适合专业类院校将每一个专业做到精致,因此综合类院校对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是一带而过草草了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学生也并不清楚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所以就听之任之,到最后毕业什么也没有学会,做任何一个岗位都不能够胜任。这也是当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老师对于教学,多采取念书模式,有的会采取制作课件,但是课件几年甚至几十年都用一个,对着书给学生传授一些学生并不能够理解的知识,学生就会觉得书面知识枯燥无味,从而对该专业产生厌倦,只有在考试时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并没有真正学到能够应用的知识,这就是由于盲目扩张学校专业设置所带来弊病,但是又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因此,要尽快的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专业应有特色发挥出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二)学生丧失动手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下降

十几年的书面教学使之走向大学生活,中国式的教学模式,让大部分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只学会接收现成知识,“只要记住就好了”为最终目标,让现在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创新,创新能力严重降低。其一,学生不愿意去去思考,甚至不会社会人际交往,只会服从命令做事,失去对每一件事整体把控能力,没有如何独立思考整个案件能力,甚至有些学生不敢自己去思考,生怕自己思考与最终结果相差甚远让同学嘲笑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即便少数学生有创新思想也不敢大声说出来。所以现阶段学生最缺乏就是对事物进行认知之后,有自己思想敢于表达。其二,学生没有自己实践能力,在多元化教学不断地被付诸于实践,带来的就是教学资源不够学生只能够分组进行实验,但在分组过程中经常存在只有一个或者两个仅少数同学在完成任务,导致多元化教学失去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其三,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包办孩子所有事情,学生依赖性过强不会真正自己去做某一件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一味地依赖老师或家长,失去自我认知能力。endprint

(三)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相比社会发展脱节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告诉发展,信息时代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矛盾,就要求不断做什么,都要不断充实自己,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事物以最快的速度吸收并加以接纳转化为自己能力,进行储备。但由于学校盲目的设置专业,进行没有目的性教学,导致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意识,对专业失去兴趣,在大学惶惶终日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同时由于高中军事化管理应试化教学,是大部分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大学这种象牙塔似的生活,学生在学校不会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仍然只会接收知识不会发现寻求知识。作为仅少数将素质教育作为全省高中培养模式并真正落实到位的高中并不多见。因此,导致学校培养出来专业性人才并不专业,即便是具有综合性较强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甚至比职业院校还有差,这也是导致将学校进行转型发展,向应用型不断的转变达到社会需要标准,将学生培养成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性人才。

三、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分析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国内许多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陆续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也纷纷注意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诸多原因导致人才培養质量下降,对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要求更高,对正在转型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更加精确,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是当前各高校考虑的关键。

(一)增强学科专业特色,实行多元教学模式

法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现阶段,法学专业不论是理论学术领域还是实务操作领域都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一方面在学术领域,近年来我国对于法律的完善不断进步,2016年颁布《刑法修正案(九)》,2017年民法总则的颁布,将于10月1日实施,标志我国法律体系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就实务操作领域而言,我国对于法制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公检法、律师、公司法务入职标准越来越高,以提升整体办案质量,提高律师队伍服务质量。因此就社会对法学专业两种不同需求,对于法学专业应在入学时分方向教学,有针对性有目的教学,同时在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随着法学学科认识不断提升同时可以随时转变自己方向,每个方向制定不同培养方案,并加以真正实施。对于学术型学生老师可为其提供相应书籍在阅读大量专业书后,再选择更为精准学科进行学习,并为其推荐相关的学校为考研做准备,该类学生就不建议参加过多实践活动而是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增强对专业知识认知度。致力于从事实务操作领域的学生,学院组织的诸如:模拟法庭、法学案例分析、庭审现场参观等实践活动,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语言沟通、案件分析能力,在进行法学实践活动同时要有老师进行相关指导,但并非全程协助,而是指出不足进行点评,学生独立完成每项活动的前期工作,老师仅负责答疑解惑,通过多次实践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思考问题。通过分方向式教学提高法学专业的特色,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并有老师做后盾,让学生大胆去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专业乐趣,并深入思考每个问题,从而拓宽思维,达到特色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构建学生思维框架

法学专业培养模式中应提高对案例教学重视度,通过大量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在法学实践案件过程,将自身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自己动手书写法律文书增强学生文书写作能力,通过自己思考案件整体过程,构建案件整体结构框架,思考该案件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并分组进行讨论,建立自己对每一个案件分析图,从案件凌乱的线索中,整理出对自己有价值线索,并加以运用,选择自己认为有理有据一方进行法律文书创作,并制作相应证据目录和在庭审现场需要的各类文书,将整个案件流程可以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只有当每一个学生能够“单打独斗”,案件教学才起到应有作用。同时学生应该学会在法律实务中经常运用到的各类软件,在较为复杂案件中,如何向法官说明自己所持观点,可以采取简单清晰流程图加以展示,增加学生对各类最新软件操作,不仅会提高学生思维空间能力,更能够让学生对案件整体进行宏观的把控。每一个案例老师会根据表达能力较好的,文书书写较为规范的进行实际模拟,其与学生进行观摩。通过该课程每一位学生都会进行现实模拟,真正掌握案件中的每一个细节。

(三)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社会结构变化接轨

首先,法学专业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功底掌握十分严格,在法律实务中对法律运用与法律关系的分析要求十分精准,然而这些习惯养成并非易事,学生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加以注意并养成良好法律习惯可在步入社会时更加适应快节奏社会步伐。其次,近年来企业结构性改革,对公司法务需求有所提升,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可观,但对法学专业的要求也日益增高,由于现阶段法律纠纷愈发复杂,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在基础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深度,试图分析更为复杂法律关系并将其化解为简单的法律思维结构,让更多疑难杂症从中破解,也是对学生思维一种考验。同时,院系在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让每位老师和学生一起攥写学术论文,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提升,更可以为学生在书写毕业论文时提供基础。现阶段,部分学校专业已经开设毕业论文课程,并根据学科有关课程由老师选定题目,学生进行书写老师修改的模式,但多数学生不能够按时有效的完成作业,但如果按照学术论文严格要求,学生会真正的确独立思考某些法律问题,并由此展开深入论述,以提高学生整体专业素质。

综上,要想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必须从教师、学生双向角度出发,通过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达到培养实践性能力较强的教学质量要求,并在老师教学方式上加以改善,全方位提升综合模式已达到现代化社会发展新要求。

参考文献:

[1]余艳清.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02)

[2]李海娟.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法学教师培养路径探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

[3]李喜燕.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4]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回溯、反思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

作者简介:

董潇丽(1979.2—),女,法学硕士,许昌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知识产权法。

刘振东(1995.10—),女,许昌学院13级法学专业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