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梅
摘 要:当今农村,有许多家庭中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需要,外出打工,把孩子丢给年迈的老人所管,而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重养轻教,监管不力,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文章作者根据其在小学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此来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子之责;师爱
一、呼吁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在农村地区,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如何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也有些打工父母存在一些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而一些没有挣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这些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改正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对子女的教育产生决定性影响。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二、教师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
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家。有一个学生叫吴某,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照顾她,她每天上学不交作业。一开始我找她谈话,她总是唯唯诺诺,转身却我行我素。后来我通过家访才了解到她因家庭情况不好而承受压力过大,导致其患上了心理疾病。此后,我主动找她交流、谈心、鼓励她,找班干部辅导她,组织学生给她过生日……慢慢地,她变了,开始交作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调查了解留守情况,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生入校时,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用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檔案,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父母打工地点、目前监护人和联系电话要另类登记造册,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卡,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和情感变化建成档案资料。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学生的校内外表现,让他们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要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应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师爱伴随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谭 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 2011(1) .
[2]辜胜阻,易善策,李 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版),20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