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问题探讨

2017-09-12 21:14陈晓君
求知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

陈晓君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主要面向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考虑的重要教学培养环节。校企协同育人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开展,学生可以很好地实现身份转变,做到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的有效衔接,对一线岗位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了自身的就业能力。经管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较拥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需要针对自身的行业岗位特点,采取不同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

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经管类专业相较于理工类专业而言,拥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需要针对自身的行业岗位特点,采取不同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主要面向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和研究型大学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重大差异。就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的首要能力。如何提高学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应性,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考虑的重要教学培养内容。

校企协同育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开展,学生可以很好地实现身份转变,做到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的有效衔接,对一线岗位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

2.培养教师职业能力的需要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职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行业实践的不断变化,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会不断改变。校企协同育人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培养模式,也是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一种交流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了解到行业的新形势,进而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行再思考,以适应行业实践的新变化。

3.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都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是地方经济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本保障。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高校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协作,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不仅是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困境

1.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利益契合点

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地方行业企业的一种合作交流模式,校企双方的目的存在差异。高校进行协同育人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的这一目标和企业存在冲突。企业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逐利性是其重要特征。如果协同育人不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利益诉求,那么校企协同育人很难顺利开展。

经管类专业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在对地方企业的服务能力方面很难做到像理工类专业那样,对地方企业的服务企业水平不高。此种情况为校企双方找到有效的利益契合点设置了难度,导致地方企业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愿望不高。要想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找到合理的校企双方利益契合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校企双方缺乏长久的育人协作机制

现阶段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以框架协议为基础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更偏重于某一联系人员牵线下的意向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双方的合作权利与义务规定得并不明确,协同育人的细节也规定得并不明细。加之企业人员和学校人员的流动性,致使这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短期性的特点。

校企协同育人协作机制缺失的另一表现是,没有设置具体的管理机构和承载平台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进行,此种情况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短期化特征。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不应是一种走形式的过程,应是在符合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建立一种长效的合作机制,走上一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发展之路。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不够紧密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主要体现在专业实习环节,时间多为第七学期后半段和第八学期的前半段,发生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全部完成之后。这种模式的校企协同育人会产生一个问题,即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脱节问题。如果学生对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要做到很好衔接,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验证。

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衔接不够紧密必然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协同育人的效果弱化。经管类专业的校内实训不同于理工类专业,仿真环境不足,课时设置也不足。怎样把教学过程和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需要解决的重要問题。

4.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督激励机制缺失

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共同利益契合点只是在宏观上解决了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还需建立一定的监督激励机制才能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处于一种高效率的状态。高校协同育人的执行主体多是由专业教师来承担的。学校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多是仅以课堂教学、科研水平来衡量,并没有把教师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参与纳入考核体系。

微观上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人员同样存在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督激励机制缺失,在微观上致使协同育人模式运行效率低下,加大了协同育人的日常管理难度,并最终会导致校企协同育人合作的停滞。仅仅有激励机制也不能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还需监督机制的配合。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才能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参与人员的参与行为既有效率又不失规范。endprint

三、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案例分析

1.金融学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情况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金融学科的校企协同育人主要是通过毕业实习来实现的。金融学专业同珠海市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已与中投证券珠海营业部、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营业部、国信证券珠海营业部、渣打银行珠海分行等22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七学期的后半段和第八学期的前半段进行。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和学生自主分散实习的模式进行。实习期限为8周,由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兼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不同单位对实习生的欢迎程度不一样。例如,证券营业部业务岗位对人员吸纳能力较强,对实习生较为欢迎,而银行营业部则对实习生需求较少,热情不高,主要是动力机制不足促成的。第二,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效果较好,自主分散实习的效果较差。由于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基地存在规范的校企实习协议,对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能力范围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因此真正达到了专业实践锻炼的目的。学生自主分散实习由于实习岗位多种多样,影响了实习效果。第三,校内教师兼任专业实习教师,精力有限,并不能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做到监督管理,影响了实习质量。

2.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情况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工作,除了毕业实习,还存在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组织落实调研课。联系实习单位或相关企业,组织师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企业调研活动。近三年来已经安排了师生到格力电器、珠海网上创业园、珠海中成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珠海网佳科技、珠海美蓓亚精密马达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调研,而后组织讨论,撰写调研报告,加深学习,使学生受益匪浅。第二,鼓励学生假期去企业自主实习。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到实际部门实践学习,作为实践拓展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并纳入学生总体实践学习考核之中。通过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启发了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第三,校企共同制订学生的课程计划。在制订学生课程计划时,邀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共同制订。行业专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类型,招聘的学生需具备哪些就业能力等提出相关意见,进而使学生的课程计划更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3.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情况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珠海御温泉度假村、杭州法云安缦国际酒店、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广州福田香格里拉酒店、苏州洲际大酒店等众多行业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基于酒店业的经营特点,行业企业拥有非常高的接收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意愿。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工作做到了全程监控。

在实习开始,对一次性接受实习生超过5名的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会亲自去到实习企业,与相关负责人进一步确认实习生的实习岗位职责、福利保障等工作,并密切与实习单位负责人保持联系,同时设置学生小组长,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及质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实习指导老师以电话的形式多次与学生及学生实习的单位进行沟通,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企业实习,学生了解了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毕业就业率,优秀的毕业生在实习结束时便留在了实习单位工作。

四、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困境的对策

1.共建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利益契合点

只有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契合点,才能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高校的动力机制是不需考虑的,因为协同育人本身即在解决高校面临的人才培养应用性不强的问题。需要考虑的是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动力。对于需要降低人力资本而高意愿吸收实习生的行业,只要做好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管工作即可。对于接受实习生意愿不高的行业企业,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解决校企双方的利益契合点问题:第一,以实习生的劳动支付换取接受专业实践的机会。例如,银行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意愿不高,可通过实习生帮助银行推广理财产品、大堂服务等劳务换取接受银行核心业务培训的机会。第二,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行业企业专业实习的机会。专业实习本身即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环节,对于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行业岗位,由高校出资购买行业岗位的培训机会也是符合逻辑的。行业企业获得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收益,必然会增强协同育人的动力。

2.规范校企协同育人的协作机制

仅仅解决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是不够的。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一种常规化的教育模式,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协作机制。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组织机构。由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指定双方人员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组织,共同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第二,强化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内容、标准、权利、义务等方面规范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运行。只有做好了这两个方面才能避免校企协同育人的短期性、盲目性,促使校企协同育人的规范化。

3.强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

应强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不能让两者有所脱节。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环节的要求镶嵌式地安排专业实践,而不是局限于专业实践一定安排在所有理论课程都学些完毕的毕业实习环节。只有做到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学习中更好地体现出来,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

4.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督激励机制

解决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利益契合点和协作机制问题,只是在宏观上解决了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并没有从微观上解决校企協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即怎样解决参与协同育人的工作人员积极性问题。基于学校的视角,应把校企协同育人视作专业教师的常规工作,纳入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的考核体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基于行业企业的视角,也应把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纳入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中去,进而保障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孔德忠,陈志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7(3):70-72.

[2]房三虎,张永亮,谢青梅.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4):219-222.

[3]张桂华,姚冠新,陈桂香.三螺旋理论视阈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探析[J].江苏高教,2015(6):97-99.

[4]樊平军,王炳富.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视角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5):27-30.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