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
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今天的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过时的东西,人必须重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就要储这样的能。”可见自学能力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我采用问卷、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随堂听课的方式展开了调查,现把经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撰文与同行探讨研究。
一、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我认为以下一些现象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学生方面而言,我发现:
1、有近40%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2、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情况严重,缺乏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3、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从教师方面来看,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
2、整个教育过程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
3、教学方式单一,不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等。
二、分析原因
1、“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2、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在期末成绩质量的抽查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把本该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夺走,而是直接告诉他们解题的思路。他们认为把让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所用的时间,还不如多讲几道习题,这样可能对提高成绩更有效。从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 采用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2、教学过程中贯穿自学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3、不同教学内容中渗透自学方法的培养
数学课本中有很多插图和有文字。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的内容各不相同。有概念,有公式推导,有解决问题的分析讲解,有图形和表格的说明……。为了使学生能够看书自学,必须给以具体指导。1)概念的教学,应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对这样的教材,我告诉学生应当把上面的具体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结论是怎样总结概括出来的,可不能上来先背结论,上面的具体材料是讲道理根据的,结论是从上面的具体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仔细阅读上面的具体材料,就弄不懂结论的来龙去脉。先背会结论,不懂道理,是不会把知识真正学到手的。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我教分数意义,要求学生按次序看三幅图,每一幅图要看下边小字讲解说明,第一幅说明几分之一,第二幅讲解几分之几,第三幅接触并理解单位“1”,看后就明白什么叫做分数了。分数看懂了,再去看什么叫分母、分子、分数单位。这样教材图文并茂就大大有利于老师讲课了。2)公式推导的教学,要注意看图和图旁边的注释。我告诉学生遇到这样的教材,不能光看图,特别要认真看小注。
4、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迫切追求和主动探索的饱满热情,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去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求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樣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究学习,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5、指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最有意义的工作,乃是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入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讨论解答的,就让学生互相交流共识。当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在适当指导。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就让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40分钟做起,指导、点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苏联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