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李进
摘 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市场主体,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经验,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投入,分为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对合作院校的投入,对企业自身建设的投入。为了建立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须从政府政策扶持、行业服务指导、院校技术反哺和人才就业回馈等多维度建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本补偿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本補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1-0044-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刘延东副总理2016年12月2日出席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并发表了题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的讲话,提到:要完善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形式内容、促进措施和落实要求,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教师和企业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的绩效分配、学生实习和学徒培养的劳动保障等政策[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下,开展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成本补偿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有在政府、行业、院校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降低和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成本,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将打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一、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约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资源调节、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有: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职教集团、厂中校、校中厂等形式。不同企业和院校之间根据自身规模和发展状况,采取了不同的校企合作方式[2]。
不管选择哪种方式开展校企合作,都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3]。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存在企业教育制度不健全、法律政策不完善、行规制度不健全和缺乏内驱力等制约因素,需要完善法律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强化行业监督职能等来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4]。其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建立完善的成本补偿机制,是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根本保证。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生存法则。从企业目标和本质出发,有学者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运用成本和收益,分析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积极性各项因素[5]。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直接影响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利益诉求,已经成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企业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成本分析,寻找成本补偿策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发挥好企业在高职教育校企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本分析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但要投入有形资本(例如资金和设备,主要是可以货币化的投入),还会消耗很多无形资本(例如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包括很多无法货币化的投入)[6]。本文主要分析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成本及其特点。
(一)向人才培养过程投入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培养、协作育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主要目标是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发展要求,具有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投入是企业不可回避的主要成本。投入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人才培养的前期。该阶段是指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前。企业选择好相关的合作高职院校后,就要开始进行投入,从前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专业课程设置,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等,需要企业进行投入。后期的招生宣传,专业介绍,行业咨询,企业展示,订单班签订等各个环节,企业也需要承担相关部分的费用。
2.人才培养的中期。该阶段是指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期间。该阶段企业主要提供人才和平台支持,企业派遣技术专家或者管理专家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提供生产场地作为学生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训基地。部分企业还提供奖(助)学金等。
3.人才培养的后期。该阶段是指学生完成高职院校在校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阶段。该阶段企业承担学生的顶岗实习成本,主要是学生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包括: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工资、福利、保险,开展入厂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所需要成本,学生开展实践生产所占用的生产场地和生产材料,以及所带来的企业物资的损耗。
(二)向合作院校的投入
向合作院校的投入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投入的主要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
1.资金投入。企业对合作高职院校资金投入包括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资金投入。直接资金投入包括: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专业学科、设置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提供办学资金(设备)捐助等。间接资金投入包括: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为学校办学提供资源。
2.人力投入。职业教育需要建立德艺双馨的兼职教师队伍,承载技术技能积累和传承的使命。校企合作过程中,专兼职教师需要经常地交流与沟通,将企业最新的信息、技术、需求等传递给职业院校,以便高职院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定期派出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如落实企业导师制度、兼职教师授课制度、专家学术报告制度等。
(三)向企业自身建设投入
校企双方属于异质体,分属不同的领域,企业寻求满足自身需求的合作院校,是一个动态抉择的过程,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包括寻找成本、运行成本、风险成本。
1.寻找成本。由于国内目前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与高职院校处于分属不同的领域,信息严重不对称,建立校企合作基本依靠熟人脉络,校企合作的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
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合作院校是一个动态过程。满足企业合作的高职院校须具有下列条件:区域位置匹配、专业方向匹配、技术技能匹配、人才就业匹配。寻找符合上述特征的合作企业需要付出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寻求到满足上述特征的合作院校后,企业与之接洽、商谈,仍需要付出谈判成本,通过谈判与沟通,平衡人才培养的普适性与针对性;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追求;平衡企业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与学校追求的社会效益等。
2.运行成本。明确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后,企业需要按照校企合作协议履行自身的义务。在实施校企合作之后就需要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对企业内部进行一系列的更新与调整。
首先,企业要建立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满足教师企业实践、满足学生实习实训、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其次,完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如:落实企业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落实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或科研技术开发的激励制度;落实高职学生实习结束后留任奖励制度等。再次是建立校企文化交融机制,企业需要投入一定成本加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如:产业文化建设、工匠精神培养等。
3.风险成本。校企合作是社会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形势和人才培养周期的影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原因,企业自身的原因,联合培养的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等,企业客观上存在着获利减少甚至获利不能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项目论证的时候,会考虑投入的风险成本,这也是一般的中小微企业不乐意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们更希望通过机会主义解决自身的需求,大中型企业一般无法通过机会主义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意通过校企合作满足自身的需求,控制风险成本成为校企合作重要组成部分。
三、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企合作成本补偿机制
企业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是技术技能积累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需要向人才培养过程投入、高职院校投入、企业自身建设投入。因此想要更好推进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健全和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措施,最大程度上平衡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一)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1.法律制度保证。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缺乏对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合理补偿机制,需要通过立法途径保障合作企业的利益,建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长效机制[7]。中央政府须做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顶层法律设计,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解决好《职业教育法》与《教育法》、《勞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衔接问题,抓紧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引领和规范校企合作事宜。地方政府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规范企业补偿机制,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事宜。
2.政策引导。由于缺乏明确的校企合作的政策,校企双方责权利分界不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难以得到回报,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议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建立以奖代补机制等维度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补偿制度。
(1)制定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以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等项目建设为抓手,给校企双方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政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减少纳税基数、降低企业所得税、减免教育附加费等。政府还应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型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2)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可以有效减轻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经济负担。政府建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可用于企业兼职教师薪资的发放;用于补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开支;用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用于对优秀校企合作项目的奖励。
(二)行业发挥桥梁作用,降低企业负担
1.制定人才标准。成立各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委员会,让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及落实,将本行业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引入到职业教育中;将本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引入到职业教育中;将本行业的职业文化引入到职业教育中,为企业培养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标准”保障,提升人才的有效供给率,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回报率。
2.协调校企合作。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协调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点:首先,行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企业和高职院校资源共享,降低企业在校企合作的寻找成本。其次,校企双方属于异质主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追求,合作过程中难免产生分歧,行业组织能够以独立的第三方协调校企双方的矛盾,平衡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减少企业参与(投资)职业教育的风险。再次,行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在大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及时为企业发展提供行业信息,降低风险成本。
(三)合作院校提供人才和技术等支持,补偿企业成本
1.人才定制。寻求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出既满足普适性又满足合作企业个性要求的人才,从而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满足企业现实需要。高职院校须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联合组织教学,将本行业的岗位要求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本行业的工作内容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将本行业的工作标准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将本行业的职业文化植入到校园文化。校企联合培养出专业思想稳定、技术技能过硬、企业认同感强的技术技能人才,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有等额或超额回报。
2.技术支撑。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领域充分为合作企业服务。围绕企业的需求开展科研项目,协助企业突破生产技术瓶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技术开发成本。
3.资源共享。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降低企业合作成本。通过建立开放性实训基地、开放性场馆、开放性实训室,与企业共享办学资源。通过建立开放性的网络教育资源,与合作企业共享,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四)稳定毕业生就业,降低企业风险成本
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职,服务一定的期限,企业才能收回成本。针对高职毕业生跳槽频繁的现状,稳定毕业生就业是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风险成本。从制度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提出稳定毕业生就业的策略。
1.制度的角度。建立缩短或取消试用期制度,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生经历了多轮的企业实践,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了解较为深刻,缩短或取消联合培养毕业生的试用期制度,有利于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相互认同感;建立毕业生学费的逐步返还制度,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根据毕业生服务年限,逐年返回给毕业生,既激励毕业生长期服务于企业,也减少了企业投入的风险;建立优秀毕业生的职业年金制度,对企业认可的优秀毕业生,逐年发放职业年金,且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逐年递增。通过上述制度的设计与优化,稳定毕业生就业,提高企业投入的回报率。
2.文化的角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既包括专业技能的联合培养,也包括职业素养的联合培养。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从职业生涯規划和企业文化渗透两个方面进行,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校企双方须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规划,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对企业信任度,提高学生职场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校企双方将优质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契约意识,增强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校企双方注重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降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流失率,稳定企业的投入回报。
参考文献:
[1]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s7055/201701/t20170122_295559.html.
[2]金昱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5.
[3]王海峰.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4.
[4]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8-50.
[5]程培堽.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5):117-123.
[6]张丽英.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中山市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15(10):117-123.
[7]李进,薛鹏.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现代学徒制治理结构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