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坊庆
摘要:通过对一节公开课的深度剖析,反映当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四重四轻”现象,解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如:合理使用教具、正确进行提问、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注重隐形课程和情感教育的实施,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象;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6-0049-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很多教师就认为“积极”就是要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互动”就是要频繁的师生问答,“热闹”就是一节优质课的评价标准。为此,很多教师课堂上拼命地折腾,一堂课上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教师上得累,学生学得更累,但学生是否真的“累并收获着”呢?以下笔者将结合所听的一节县级公开课,教学内容为译林版《英语》三(上)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以此课例来反观当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若干现象并进行客观理性地反思。
一、重现代媒体,轻传统教具
(一)片段一
导入单词“egg”。
T.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watching videos?
Ss:Yes.
T:OK.Lets watch a video about Easter.
Ss:观看视频。(约3分钟,内容为复活节孩子们玩彩蛋的情景。)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教师手指定格的画面。)
Ss:Egg.
T:Yes.Read the new word after me.please.
(二)反思与对策
教师在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一段精美的视频,的确很有震撼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花了三分钟旨在导入一个人人都见过的单词“egg”,是否在时间上有点奢侈。正如课后那位教师所说的,“平淡的谈话导入,太过于平常了,听课的教师会觉得毫无看点。”一席话,似乎道出了很多上课教师的心声,只有“标新”才能与众不同。纵观当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几乎到了离开多媒体就不能教学的地步。声光电齐上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被“声光电”所武装,无论是导人,还是巩固拓展,学生的注意力被“声色”所牵,目光被“光电”所累,玩、演、视、听等形式层出不穷。已经很难找到当年沈峰老师在教学chair、desk、table、sofa时,让学生拿着教师自制的教具在教室里一边传递一边读单词的情景。
其实,无论是现代的多媒体课件还是传统的教具实物都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它们在教学中都扮演着演示功能。教学中不能为了现代化而全盘抛弃传统,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一些室内难以创造的情境、难以表演的动作,一些抽象的事物名称如气候、名胜古迹、国家等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让英语课堂不再受到“围墙”的约束。但如果教师在教学doll,jacket,wall,desk等日常生活类的单词时,就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要比PPT演示来得更加直观且印象深刻。总之,演示的目的是让抽象的事物直观化,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切不可为了“不走寻常路”让直观的事物变得抽象化,让学生难于理解。
二、重课堂提问,轻提问质量
(一)片段二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表》逐一记录了该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问题,约有四十几个,选取部分整理如下:
1.Are you ready now?
2.Do you like watching videos?
3.Are you all right?
4.What can you see on the blanket?
5.Can you sit well?
6.Is Helen Mikes sister?
7.Willd Helen like a cake?
8.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
9.Which group does the best?
10.Do you remember these words?
(二)反思与对策
根据骆海军的观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类型包括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重视的是语言形式,教师对回答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而参考性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重视的是语言内容,教师不明确学生的回答。对照此标准,以上的问题基本都是展示性问题,再细细分类发现,1、2、5、10属于课堂组织性问题,3、9属于课堂评价反馈性问题,4、6、7、8属于信息类问题,答案均相对固定。在这些问题中Yes-No questions較多,Wh-questions较少。听着学生们在课堂上整齐划一地说“Yes”,的确很有观感,似乎也在展示着“课堂的高效”。但课堂不是表演,学生也不是教师的道具。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院长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看学生一堂课有效思维的有效长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提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问什么(what)”和“怎样问(how)”,教师若能“问得好”、“问得巧”,便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参考性问题,如文本解读时的分析性问题、文本概括时的综合性问题、故事发展中的推断性问题等,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充满“对话调整”和“意义协商”的课堂师生互动与探究实践中进行自我表达,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组。endprint
三、重合作形式,轻合作效果
(一)片段三
小组合作讨论Story time的主要内容。
T:Look at these questions and discuss them with your partners in your group.
Q1: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s?
Q2:Who is Mikes sister?
Q3:Would Helen like a cake?
ss:学生们六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T:(约40秒后)OK.Times up.Lets check the answers.
(二)反思与对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最能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学习活动随处可见,桌椅的摆放也由传统的“秧田式”转变成了“梅花式”,小组合作的形式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之间在小组中通过相互讨论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共同研究解决某个问题,每个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都有成功的均等机会。以上案例中,成员间缺乏分工与合作,讨论的问题均是展示性问题,缺乏分工合作的可能,不能形成思维的争辩和智慧的碰撞,合作学习的时间也只有30秒,根本不能形成深度思维,成果展示时也是各说各的答案。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是合作学习,只是在一起校对了一下人人都已知的答案。
合作学习应该是一种经过训练后的学习,教师要遵循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的原则划分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效率,切不可为了追求教学的短平快,追求热闹的观赏氛围,让合作学习匆匆开始、匆匆结束、止于形式而已。
四、重情感告知,轻情感体验
(一)片段四
操练Would you like…?重点句型。
T:Im hungry.Lets go to the KFC.
Ss:Great.(全班同学十分兴奋)
T:Would you like a hot dog?
SI:No.thanks.
T:What about a hamburger?
S2:No.thank you.
T:What about an ice cream?
SI:Yes,please.
(二)片段五
總结本课,升华情感。
T:Do you like the food?(教师手指PPT中的食物图片)
Ss:Yes.
T:They are very delicious.But we cant eat too much.We must remember this sentence——Fast food is bad for our health.
(三)反思与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应承担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因此,情感教育也是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片段四中的学生第一次说不想要热狗,教师又推荐汉堡包,学生还是不要,教师又在寒冷的冬天推荐冰淇淋,最后该学生说了一句“Yes,please.”。教师一步步的追问,似乎都在告知学生肯德基快餐是美味的。这样一来就与片段五中的“Fast food is bad for our health.”的情感教育显得冲突。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显性课程还应重视隐性课程,应该重视学习本位知识中所渗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自身、教学活动设计等作为教学的隐性课程也应成为情感教育的一个部分,也应成为一种教学文化。纵观当下很多的课堂,都会在课中或课尾出现一句关于情感教育的语句,显得突兀、牵强。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情感品质的过程。情感的渗透应是学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绝不单单是一句话的告知,这种未能进行心灵沟通的教育,会显得苍白而无力。译林版(英语)教材增加了很多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如“Public signs”“Protect the Earth”“The kings new
clothes”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得到情感熏陶、明晰事理,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句名言警句,让学生深刻记忆。
课件、课堂提问、小组合作、情感教育已成为当下小学英语课堂的“标配”。如何让课件使用更到位,课堂提问更高效,小组合作更有实效,情感教育更有成效,课堂少一些热闹,多一些内涵,少一些浮华、多一些深度思维,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遴选教学手段,巧设课堂提问,巧妙渗透情感教育,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责住编辑 张蔷】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