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摘 要:“设计·应用”是课标中对于小学美术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它是指通过各种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美化生活和环境。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来看,和以往的工艺美术课相比,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要求都有所拓展,内容更多、更广泛,趣味性、应用性更强,并且与生活密切关联。
关键词: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8B-0089-02
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项研究不仅助力了形成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的模式,积累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而且直接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设计意识、实践能力和美化生活及环境的能力。
一、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理解“物以致用”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主要是以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为主,以美术标准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标为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作品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美化生活。自从开展课题以来,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了“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这些可以通过学生“六·一”儿童节的课室布置、各类贺卡、手抄报、黑板报的设计、一年级语文写写画画的作业、班级门口的童谣作品、学生学习体会的文章中可看出学生已经能“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习兴趣,感受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前提,对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在没有授课前,首先应先让学生从尝试体验中触摸材料,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材料、发现材料,从中领悟其最初的使用方法。
(三)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源于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在学生普遍都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缘于我们一直以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改变以教师以主导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指导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细致、耐心、有条理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终生获益。“设计·应用”是一个要求动手操作的学习领域,需要有细致、耐心、有条理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技术或是方法上的难题,有的因此放弃完成作品,有的因此对制作失去信心、兴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从“感受材料”活动形成的作品、各类贺卡、手抄报的效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标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但都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置教学内容,有着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施时要根据学生所属的年级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递进教学。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他认为教学活动不仅是使学生通晓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性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引入时都会设定问题激发学生对各种工具、材料的初步探究,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三)创造性原则
培养创造力对任何一个科目的教学来说,是首要的任务。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中属于师生的双边活动。对教师来说,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勇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探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新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者托兰斯提出的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创设的: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使教学充满愉悦、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加教学,寻求解决问题并创造出与众不同答案的过程。
(四)合作性原则
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解决问题的讨论或交流,学习中的互帮互学,活动中的相互配合等。
(五)设计与应用相结合原则。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而且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习领域,操作实践的过程是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设计与应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的能力。
三、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尝试体验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设计·应用”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工具来进行,材料和工具是“设计·应用”教学的基础,让学生熟悉材料、用好工具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也就是说,了解材料的特性是教学的首要。因而,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材料,在引入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材料和初步进行尝试制作。美国心理学家J.B.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实践表明:“对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而且好胜,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去尝试去解决的心理,通过让学生与材料接触来了解材料的特性,能激发学生对材料的运用以及制作的想法,并进行尝试制作,使学生从做中寻找、发现更多的材料和表现方法。
(二)引导分析
在欣赏作品中了解材料与创作方法的关系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领悟,让学生进一步对材料和方法进行归纳、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对新颖的意见给予表扬,使学生的头脑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材料和方法,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与学生交流,开启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设计创作
艺术离不开表现!当学生对学习的材料、制作方法、设计构思有了初步的想法后,都想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跃跃欲试的心情,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并且有趣味性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地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对材料的了解、方法的使用、材料与艺术形式结合的想法体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的深入,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装饰自己的作品、美化身边的环境。
(四)评析作品
课标指出: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新的教学模式提倡多种评价方式,这要求通过师评、生评、互评、作品展评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应用”领域的课题也愈加受到师生们的喜爱。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通过美术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应用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献:
[1]杨建萍.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J].快乐阅读,2016,(11).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姚英.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罗丽霞.论小学美术课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