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型”与“消沉型”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初探

2017-09-01 15:27黎建永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学生

黎建永

摘 要:情感教育在当今教育学领域被广泛的诠释。现今,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驱动下,对于情感教育在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中,对两类学生,即“阳光型”学生和“消沉型”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动的特点,受到情感驱动的过程以及情感变动的规律等问题,则很少有学者关注。这两类学生内心情感的不同,也引发了他们对现状、求知、未来的不同反映与感受。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中的激励作用与关怀行动,分别对这两类学生的内心变化进行调节,可以从中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也为现代的情感教育提供一些理论藍图。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变动;“阳光型”学生;“消沉型”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8B-0020-03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教学也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并且素质教学正逐渐深入人心。但是,现今的素质教育又走向了一条唯理性主义道路,过分的重视理智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知识的不断创新的需求而带来的结果,但是却给这一代人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量不断地增加,但是内心的情感世界却是无比的空虚,虽然教育已经试着走出应试的圈子,但还是在应试教育上徘徊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仍处在埋头苦读中不能自拔。在天平两端的情感与理智,由于不平衡发展,使得天平的一端正在极力地倾向理智的一方,这是我们当代教育的缺失。

但是,情感是错综复杂的,人的外部表情具有可控性、伪装性,但人的内心体验具有隐秘性、独特性,这使教育者很难完全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很难对学生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内心之需。现今推行的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因此,情感教育迎合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一方面为教育者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这些理论中把握学生的内心变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

一、“阳光型”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

从心理学认识层面来讲,人具有先天的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的倾向。由于这种先天倾向,使得“阳光型”学生具有调节自己行为方向的功能。他们具有乐观、开朗、活泼、奔放的个性,对待一些事物大都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关注,去接受。于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极力地追求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从愉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思想上就会表现出某种偏爱的立场和一定的价值取向——“阳光型”。在行为上就会按照这样的价值取向去行事。

“阳光型”学生的内心情感对自身的行动具有驱动作用。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指导着认知学习,而情感状态所形成的心理背景或一时的心理状态,都会对当前的信息加工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于是,它可以促进学习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阳光型”学生内心的情感特点,随着情感驱动的作用,指导其认知过程,如当他们的行为得到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认同,并加以鼓励时,“阳光型”学生的内心情感在伦理亲情、认识兴趣、创造冲动、审美体验以及理想憧憬等方面得到满足之后,他们的内心情感就会发挥驱动作用,把他们的内心情感引向真善美方面。当驱动作用能够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得到发展时,“阳光型”学生的内心需求就会不断得到满足,促进其内心更加宽广,能够海纳百川,勇敢地面对失败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有拼搏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在这样的氛围中追求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向开朗、勇敢、乐观等方面发展并巩固。这就发挥了情感的驱动作用,它激发主体的热情、好奇心、惊异感、美感、偏好等,推动人趋向学习的目标。“阳光型”学生就是从这种情感驱动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阳光型”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变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具有开朗、勇敢、乐观个性的“阳光型”学生的内心,在接受事物层面上,则是直接、积极地去接受某些现象的刺激,比如,对他们犯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他们会直接、积极地去接受,没有在心中产生反叛的心理。同时,在接受刺激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内心需求,使自己的内心情感趋向稳定。在接受刺激之后,内心的情感受到驱动从而转入到反映层面上,按照内心的变化,愿意做出相应的反映,从反映的过程中获得满意的体验。如批评教育的思想被“阳光型”学生接受之后,他们会升华到自己的内心情感当中,受到内心情感的驱动而作出改正的行动,在改正这一行为之后,得到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表扬或认可时,内心情感体验得到了满足。在得到满足之后,“阳光型”学生的内心就会对这一体验作出相应的评价。在评价的层次上,内心世界就会对满足的程度作出价值正向评价,从而推动情感需求的发展,进而逐渐地在内心塑造自己的行为准则。于是,“阳光型”学生在得到别人的认可之后,就会对利于本身或是能够满足本身需求的行为加以肯定,并从中塑造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二、“消沉型”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

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素质发展总是相对的,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的各方面都发展到最优,因为每个人是独特的,不仅在素质发展总体水平上存在差异,而且人的素质结构的内在元素组合、镶嵌及呈现方式也存在差异。所以,有“阳光型”学生的存在,同时,也会出现“消沉型”学生。

所谓“消沉型”学生是与“阳光型”学生相对立的一类学生。他们的内心情感是孤闭、消沉、冷漠的,对周围的一切常常表现出一种悲观、愤怒、憎恨、漠视等消极态度。“消沉型”学生在接受事物的过程中是间接性的,具有排斥性倾向。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自己给自己筑起了一道自我保护的围墙,不想让任何人窥视到他们内心的深处;所以,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疏离感甚至抗拒心理。在面对批评教育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回避、冷漠的态度,这种情感常常会抑制积极情绪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这类学生是教师及家长最为头痛的,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敏感而又细腻,一点点外界反应都会触动他们的内心,只是他们用外表的无所谓把内心的敏感伪装起来,从而表现出冷漠、消沉、孤闭的个性,让人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去探寻其中的秘密,寻找解决的方法。endprint

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们经常把小孩看成是“小鬼”,天性就带着原罪,内心深藏着仇恨。“消沉型”学生的内心深处藏着排斥性的仇恨,但这并不是指其天性带着原罪形成的内心世界,而是指他们受到消极的内心情感的驱动作用。他们在对待事物时常常表现出排斥、否定、压制的消极情绪,然而情绪的发生过程可以在无意识、无觉知和无认知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在许多时刻,当人们的情感发生时,人们并没有觉知到它的存在,只是感到按照某一方向的活动比其他方向更为自在。事实上,这就是未被察觉的情绪刺激发生作用选择的结果。情感发生的这种无意识性,在“消沉型”学生的情感世界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因为他们常常表现出孤闭、冷漠,好像自己被无意识地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之中。面对这样的内心世界,教师、家长以及同学的批评教育,本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但是内心的情感世界趋向于冷漠、孤闭、深沉,使得情感驱动于消极的情绪。在这样的情感影响下,他们的内心世界会更加的封闭、冷漠,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卑自怜为主导,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又常常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受伤,而没有拼搏奋进的勇气和毅力。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这类“消沉型”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走进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中,不能与周围的人相互融合,最终会离群索居,严重的会走向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境地。

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消沉型”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情感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是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感知,作为一种信息传到人的大脑皮层后立即被综合分析,形成认知,并产生一定的心理态度。所以,关注“消沉型”学生的内心情感则更有难度。“消沉型”学生在接受事物的层面上,不像“阳光型”学生那样积极乐观,在接受事物的过程中比较缓慢,积极情绪不能很快被激发出来。于是,对其进行引导时,则需要有充分的耐心,才能使他们接受事物刺激之后,升华自己的内心需求。当他们在慢温热状态中逐渐受内心情感的驱动,才会慢慢地转入到反应层面。然而,反应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很明显,是否愿意做出反应,从而获得满意的体验并不是很直接,人们无法从他们的表面察觉出他们已经做出的反应。在评价层面上,内心世界对满足程度作出的评价,则是受其内心情感的影响,可能会作出与别人利益相悖的评价,从这些逐步形成的价值评价中,将会进一步推动其情感需求的发展。如果他们常常做出与人们利益相悖的评价,则会逐步受到周围人群的排斥,使其内心更加向自闭、深沉与冷漠靠拢。

三、两级情感的应对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道:“唯独从心里面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不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教育将不能打入学生内心的深处,再加上情感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现代教育更要注入情感教育的理念,研究每类独特个体的情感特点,并针对这一特点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促进德智体美教学理念的全面发展。

教育必须从个体生存状态出发,从个体深层精神结构出发,以确认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主体的能动性。“阳光型”学生与“消沉型”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所具有各自独特的情感定势倾向,这种定势倾向往往会使他们对现状、求知与未来产生不同的影响。

“阳光型”学生对自己的现状过于积极、乐观,对于知识的获取,易受内心情感的驱动作用,很容易接受别的事物的影响而从中吸收知识。对于未来,他们充满太多的憧憬与幻想。所以,在引导这类学生接受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物质、精神上的激励会促进他们更加积极的、直接的去奋进 ,以获取更多的精神满足,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消沉型”学生的内心由于想要回避外界的影响而蜷缩在自己狭小的世界中,这类学生对自己所處的环境所持的态度是消极的,会处处提防着别人,害怕别人窥视自己的内心,伤害自己的情感。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则是受着内心的驱使,利于保护自己情感的知识会慢慢地去接受,对自己情感有所损伤的知识,则极力去回避,有时候会以粗暴的方式表示内心的不满。对于未来,他们则是怀着淡淡的忧伤,感觉迷茫而又无奈。面对这类学生,他们内心空虚、迷茫、敏感而脆弱,而且自卫能力强。他们干涸的情感沙漠中,没有情感的绿洲。想要滋润他们干涸的内心,卸下他们防卫的心理,就需要教育关怀呈现“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与这类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同感共受,走进他们的心中,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来呵护他们的内心情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爱、用关怀去感动他们,向他们的内心注入积极、乐观的情感因子。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这样隐喻道:“不是槌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教师的关怀要如水般冲击学生的内心,使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敞开自己的心扉,学着积极去接纳事物,迎接别人给予的关爱。

四、结语

以学生为教育对象,意味着要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行为与态度施加教育影响,而这种教育又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见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内心情感的特点,关注他们内心受情感驱动的变化过程,从这些变化过程中掌握其情感的变化规律。关注他们的内心,以他们的行为、态度为转移,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阳光型”学生与“消沉型”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不同,受情感驱动的过程各异,对现状、求知与未来的态度不一,从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眼光向下”,了解这类学生的情感变化规律;实施情感教育,因材施教,个别对待;这就是当代教育的需求,更是当代学生的内心呼声。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郭景扬,赵丽霞.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朱小蔓.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汪刘生.现代教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