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贺平
摘 要 本文围绕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针对数学课程与社会实际需要等问题,在教学中尝试探索实施协作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目的和方法,结合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将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性学习。
关键词 协作式学习 高等数学教学 构建主义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定量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即便是阅读报纸上关于经济政策或者是个人财务管理的文章,都需要掌握定量推理能力。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能只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还应和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度融合。当学校致力于寻找一种学生需要的高品质、适用于21世纪的教育时,学生需要微积分以外的更多选择。这就对数学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和课程等提出更新的要求。
1信息化教学与协作式教学
一切知识、技能和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者的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被理解和掌握。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根据教育教学实际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协作式学习模式是教师实施组织、指导和协调的一种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对商讨、对话、辩论、质疑等多种信息交流形式的引导。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多边活动理论、认知分享理论为主要依据。在共享信息资源、共负责任、共担荣辱的基础上,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实现相同的学习目标。协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这些课程不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纸上熟练地使用符号从而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这些答案在特定的环境中有什么意义。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被鼓励探索具体环境下的人口增长、国内和国际人口统计(包括出生率、家庭平均规模、GDP、识字率等)、传染病的传播、医学检验的准确度、气候变化等。让数学不只是课堂上简单的公式,而是成为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的工具。
2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丰富的学习资源融入课堂之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形成技能的同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学伊始,提出对整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进行学习。在知识上有了饥饿感以后,对话、商讨、辩论、质疑的愿望产生了,协作学习的自然情境也就此产生。有趣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难点问题能引导学生合作探索,关键问题能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教学中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将错就错,错中求悟,宽容学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主动中发展、探究中出新。在学生协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呈发散状,对学生表述中不全面或不准确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补充和完善,为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先作疏导。而一旦发现典型思路和典型方法,这就是引导概括、揭示共性规律的好时机。学生在对知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后,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而变式训练是引申拓宽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设计各种变式时要注意启发性、典型性,递进性,使学生不断熟悉知识,深化理解,达到巩固。
3应注意的问题
协作学习会出现由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基本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和肯定。需要教师处理好个别学习、协作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如果只注重协作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自己课堂设计的结果相一致,并以此来衡量学生协作学习成功与否,这样就容易忽略协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的发展。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既不能放任不管,任由学生的讨论偏离教学目的,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讨论,过多地施加教师的想法,压制学生的思维。在课外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性、实践性的协作研究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协作学习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的增加,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加强,为运用协作式学习模式提供了机会。通过对协作式学习模式的运用,定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没有一门适用于全部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与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协作式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理顺并完善知识结构,有利于巩固知识;有利于认识規律、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及对个体差异的包容态度。
参考文献
[1] 李大潜.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9(1):7-10.
[2] 浩歌.教学方法改到何时突破重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
[3] 李连富.应用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李定仁.教学思想发展史略.[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