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胜杰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该模式在地理课堂的教学步骤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巩固提升、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87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地理课堂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建立在学生互助合作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的学习任务把学生划分成若干组,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开展自学、讨论、交流、探索、研究等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瑞士的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他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他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课为例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思路。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主要是采用“导学案”的形式。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增强,教师可在导学案的帮助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一般以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为主线,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必要的规律总结和适当的学法指导,在恰当的环节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
导学案要提前印好,学生人手一份,学生主要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教师要在导学案上提供一些必要的学习材料内容,把学生学习的内容问题化。在本课中,我利用投影仪投影出导学案,师生一起分析导学案里的几个问题——基础知识梳理。学生核对导学案答案。通过课前导学案的帮助,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有了初步了解,这样可以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二) 课中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先提出课堂学习目标及主要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和应注意的问题。探究的内容应是一个个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求知欲望的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以东兰县为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东兰县聚落形态的影响;(2)以东兰县为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东兰县商业布局的影响;(3)设计东兰县交通线路及站点方案,并说出设计理由。问题情境的设置把学生引入求知的氛围中,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后面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依据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观察,及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疑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醒和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本课中,对于“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教材中“嘉兴市聚落形态变化”案例,说明嘉兴市的城市形态如何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结合教材中株洲城市形态变化及武汉城市形态图以及导学案提供的石家庄城市发展的资料,分析株洲、武汉、石家庄的城市形态发展及城市形态发展原因;结合拓展资料“扬州的变迁”,分析扬州发展与衰落的原因。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交通运输的衰落导致城市衰落。在本课中,我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另一方面加强知识的指导。问题探究结束,小组成员总结,各组推荐一个成员代表介绍小组探究的结果。小组之间互评,教师及时点评。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学生轻松愉快而且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收到良好效果。
3.教师有重点地点评和归纳总结
教师的讲解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课中,对于“交通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学生先根据课本配图比较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的异同点,接着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归纳,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地域扩展到整个中国,看看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存在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接受新知。教师有重点地点评和归纳总结学生自主学习的答案、小组探究的结论、学生在课堂探究中的纪律、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正误等。
4.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知识的迁移与拓展要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 在本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对课本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迁移与拓展,我展示了本县——东兰县的商业中心分布图,让学生分析东兰县城区的形状及成因、沟通东兰县城乡的交通方式、东兰县商业网点分布及原因等问题。用学生所在的县城作為例子,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对知识点能够横向对比,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课后巩固提升、探究
地理课后巩固提升主要以习题巩固和问题的延伸探讨为主要形式。习题的设计要与教材、导学案相配套,注意突出双基要求和能力培养,并注意层次性,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注意开放性,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做出评价。在本课中,课后练习我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对住宅空间分布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知识构建新知,实现知识迁移。
在课后探究方面,我让学生用地理知识来分析:(1)东兰县在交通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近年东兰县的交通干线有何变化?(2)东兰县的交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完善?(3)东兰县城区未来将向哪个方向发展?(4)东兰县以后将会出现的商业网点可能分布在哪里?学生充当规划师,角色转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知识的升华。
综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模式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陆希舜.中学地理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