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璐 张文玲
[摘要]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内容。有效组建法律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上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可以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适时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关键词]初中法律兴趣小组;法制教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6401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组建了很多兴趣小组,其中就有法律兴趣小组。对初一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国家的法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既然是“兴趣小组”,就要突出课程的“趣味性”。因此,笔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1.引入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对新闻进行评价。学生在对新闻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政治思维,拓展了思维的宽度,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考虑问题。如笔者在2017年3月17日兴趣小组那节课上,由于恰逢刚过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于是笔者将那节课的主题定为“打‘假还需动‘真格”,结合“3·15晚会”曝光的日本核辐射区食品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饲料行业非法添加喹乙醇、耐克zoom air气垫鞋没有气垫等事例讲解消费者的权利,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例,使学生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再如在讲解有关民法的内容时,恰逢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此法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学生得知此消息后非常兴奋,笔者随即让学生回去查阅了民法总则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进行展示和分享。接着,笔者向学生介绍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有哪些新的亮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使学生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也与时俱进,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调整。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的日益污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原则成为民法总则的基本原则。通过这样的环节设置,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去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设置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辩论会。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批判,在批判中增强法治观念。如笔者在上课时给学生举了“海兹因窃钱救妻”的事例,让学生对海兹因的行为进行评价,随后展开“德治和法治哪个更有效”的主题辩论赛。在讲解时,笔者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道德两难情境来进行小组讨论:“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好需要一辆自行车,你会不会购买这辆车?”随后笔者再对学生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讲解,就会使学生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好奇心。笔者还列举了生活中的海兹因,即山东聊城的于欢:在11名讨债人长时间对自己及母亲极端凌辱的情况下,于欢拿起水果刀乱刺,致一人因失血过多而死亡。2017年2月,山东聊城中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于欢,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在讨论中,学生明确“法不可违”,不能违法,更不能犯罪。
3.开展模拟法庭,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在开展模拟法庭前,笔者购买了模拟法庭用的法槌、服装等道具,以增强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的积极性。参考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模拟法庭的流程和形式,笔者开展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模拟法庭,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考虑到兴趣小组的课仅有45分钟,所以笔者把课堂的环节精简了些,通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审判等几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深知“法不可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了学生对法的敬畏。
4.表演情景剧,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法律无时无刻不在保障着我们的生活。如在讲“拒绝校园欺凌”时,笔者让一位学生扮演被欺凌者,另一位学生扮演欺凌者,同时,注意此项课堂活动的安全性。通过角色表演和小组讨论,学生深刻了解了校园欺凌给学生、家人、学校及社会等带来的多方面危害。
早在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孔子就曾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律兴趣小组的组建,应将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双重感化,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此过程虽任重道远,但笔者愿不断探索,不断钻研。
[参考文献]
[1]蘇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