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芳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行业特点来探索真正符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目前各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都在积极探索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与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面临的困难,提出改善建议以及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150-02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的进步要求更强适应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交汇融合的技术,应该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再将实践的经验反馈到课程建设中,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输入高质量机电人才。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现状与面临的困难
工学结合是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应与工作任务保持一致,在学校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为日后满足社会需求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机电专业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学课程设置得不够合理、实训设备与基地的欠缺等原因,校企合作还是存在了局限性,往往出现理论知识丰富的毕业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良好地应用于实践的情况。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困难:
1.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欠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交汇融合的技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成本大、经费有限等原因,实习设备以及实习基地的规模一般只可满足学生日常教学和实验的需求,对于满足全部专业学生实习而言,无论是设备还是基地环境,各方面的条件都还有所欠缺。
2.课程设置广泛,与日后工作所需知识联系不紧密。机电一体化专业内容和范围比较广泛,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多,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如果只开设对学生就业有用的课程,可能因为就业时不同的方向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出现知识断档的情况。如果开设课程过多,又会出现有的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的情况,那么就花费了大量不必要的精力,同时对于教学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消耗与浪费。
3.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欠缺。由于学校课程体系设置未必可以完全包含日后工作所需内容,并且实习设备与实习基地欠缺,导致机电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往往是在学校学习了一系列的课程,但是到了毕业后进入企业,还需重新学习企业生产所需的知识,正是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了应变能力差,也会影响创新能力,阻碍了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目标与需改进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立足于长远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将企业发展与学校教学相融合,构建合作框架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教师角度来说,学校里教师的理论教学与企业里工程师的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第二,从学生角度来说,既可以在学校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参与企业里实际的工作实践,提高应变能力与就业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打破了学校和企业的界限,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由于可实现优势互补而最终达到双赢,推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以下几个大方向还需改进: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为了未来机电人才的培养,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办学思路,更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更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加盟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
2.教学模式及内容体系有待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设计创新技能等子目标。反映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要确保既有基础实训,又有专业实训; 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 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整体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企业所需要的机电专业毕业生,其职业能力除了专业能力,包括常用电子仪器设备、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等,还应包含能在未来发展中反映其综合素质的能力,包括計算机应用、表达协调沟通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创新发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只有综合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管理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不但实训的设备和实习基地欠缺,而且教育环境与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上也存在不足。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在学校里,重点放在教师的综合水准上,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在校内校外的实习基地中,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确保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机电人才。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方案与方法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进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师的培养方案也要不断完善,需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不会出现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为零的状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2.促进与完善合作机制的建设。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从制订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产品实践等各个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实践指导教学方案,根据实践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结构,充分建立合作机制,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的进步要求更强适应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方案,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勇于改革,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整教学风格,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知识倾注热情,充满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4.引进实习设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注重产学结合开发课程资源,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力争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或在校外与企业对接,让学生置身真实生产一线环境,加强能力训练,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相连接,创造稳定的实训环境。企业技术人员可在基地指导学生学习,校内教师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服务。而且在基地里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可以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将学校的教学实验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有效接轨,确保学校实习、实训的环境氛围接近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氛围。
5.企业专家深入教学,优化教学方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托企业和学校的高度合作,多层次的联系和渗透,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可采用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共同研究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的分析案例,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结合实际工作内容理解所学的知识。
6.校企合作创新,及时互动达到双赢。学校与企业双方参与形成互动是建立校企合作体制的关键,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新型的技术人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修正和丰富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的教育形式可以使机电一体化的人才更好地了解社会,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应变能力,提高就业水平,而且可以缩短技术资料的收集时间,在共同研究、互相反馈的过程中,使双方合作最大化,达到双赢的效果。
7.有目的地定向培养、双向选择。可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相关方向的学生,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有选择地确定定向招生计划和可持续发展招生战略。反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倾向,有选择地到企业的相关部门实习,参加生产组织与管理,在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下一步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双向的了解,不但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对实习的学生也进行了就业试用,可以直接考虑合格者毕业后直接录用。
四、结语
教育改革与建设任重而道远,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也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措施,将学生的“工”和 “学”形成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的优秀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 毕国芳.机电一体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5).
[2] 张松枝.基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研究,2013,(4).
[3] 张春卿.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1).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