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欠文
摘 要: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机智的集中展现,提问是否有效关乎课堂是否高效。但在提问中存在预设问题的目的性不强、与教学目标脱节、问题的难易程度失当、理答随意性较大等情况,影响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注重启发性、讲求公平性、遵循灵活性三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效的提问,走向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9/22-0006-04
提问作为沟通和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已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普遍主张“学须有疑”,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产生疑问。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不断发问的形式启迪学生智慧。法国教育家卢梭对提问也做出了解释:“你提出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们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1]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项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提问是否有效、高效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展示,同时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但现实课堂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提问在课堂提问中依然普遍存在,本研究基于真实课堂的现状,把焦点聚集在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提问上,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
一、对有效提问的内涵界定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我们几乎找不到一堂完全没有提问的课,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2]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何种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对此,学界也有着不同的界定。
有的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认为“有效课堂提问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在提问过程中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探究、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它致力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实现教学的伦理特征。”[3]有的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认为“有效课堂提问,广义上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切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2]
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掌握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引起学生一定程度上有益的课堂紧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精力的集中,而且在这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得到锻炼,课堂气氛得以活跃。同时更重要的,它把课堂的焦点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身上,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提问意识以及受专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等因素,为了提问而提问、“满堂问”等等的无效提问、低效提问依然占有不小的比例。
(一)预设目的性不强
有效的课堂提问预设,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预设问题,以巩固学生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设计的质量高低关乎提问是否高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4]课堂上的提问要想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要求问题预设要精心设计,课堂中低效甚至无效的提问,很大一部分正是预设问题时目的性的缺失。缺乏目的性、科學性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没有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与教学目标的衔接不紧密,往往提问的随意性较大,并且提出的问题有无关紧要之感,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显得无力;其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缺乏足够了解,错过在学生疑问较多处、易错点处等设问关键点上设问,错失设问良机,导致提问效果事倍功半。
(二)问题难易度失当
“月满则亏,水盈则溢”,中国传统智慧中讲求适度原则,提问的设计亦同此理。一方面,如果问题设计限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问,则问题多是重复性、记忆性等较为简单的内容,学生翻书查阅就能得出答案,或者不需经过太多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较好刺激学生思维。另一方面,是问题设计的过深、过难,对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过高,即使班里的“尖子生”经过启发也难以回答,“待优生”更是望尘莫及,造成提问冷场的尴尬气氛,这样的问题设计也是毫无意义的。例如一位教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导课环节,提问学生“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悬。”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学生冷场,教师尝试降低问题难度,转问这两句诗是赞美谁的,学生依然无人应答。教师一脸无奈,说这是赞美鲁迅先生的诗句,请大家记在笔记本上。[5]从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预设问题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超出了学生的理解程度,造成提问尴尬冷场,达不到有效导课的效果。如果想引出鲁迅,完全可以用学生更为熟识的其他诗句来替代。
(三)理答随意性较大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所回答问题给出的评价和反馈,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评价行为。提问是表明学生被关注的形式之一,学生在被提问之后,对自己的答案和表现会有一个期待心理,教师要试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澄清、修正或者扩充,教师的评价和反馈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低效的理答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理答形式单调机械,教师的回应过于简单,未做针对性评价,对学生回答的对错无明确回应,代之以模糊单调的“嗯……”“很好”,或学生直接被“请坐”,导致学生处于迷茫状态,对自己回答的正确与否无法真正清楚把握。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课例:endprint
在一节数学课上,计算20×10+10,老师问同学们这道算式有几种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计算。学生1回答:20×10+10=200+10=210,老师评价:“你做的不错!很对!”生2:20×10+10=10×(20+1)=10×21=210,老师评价:“ 你很聪明!方法精炼!”生3:2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0+100+10=210,老师评价:“你真是太棒了!你的解法有创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调机械,并未说明学生的创新点在哪里,为什么棒,为什么聪明。只有更加细致化,才能使学生不对泛化的评价麻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第二种是问题答案以教师的提前设定为中心,所有与教师预设答案不符的回答都被判定为错误,教师显示出权威性和冷漠性。显然,这种理答会打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无法进行生成性教学。
第三种是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卡壳”现象时,教师未给予足够的耐心等候学生理清思路,学生没有机会再进行深入思考回答,这无疑显示出教师的独断性,无法进行生成性教学,打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三、有效性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启发性:发展学生思维与启迪智慧的应有追求
在课堂提问中,如果教师为了课堂表面的“热闹互动”而提问,问题的答案唯一,或者学生不经思考就可回答,则这样的问题不能称为有效提问。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为出发点。例如在老师讲授《胆小鬼》的课例中,当询问偷钱事件对父母有什么影响时,一个学生回答:“父母从此开始给我们零花钱了。”对于这个回答,很多教师的评价可能仅限于“很好”,但这位老师是继续追问:“他说出了一个层面的原因,给零花钱只是一个显性的影响。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影响呢?”有了这样的引导,另一个学生思考一番后回答:“父母不仅给我们零花钱,而且也注意保护我们的自尊心了。”此时老师归纳到:“他从父母给零花钱,看到父母这样做的隐形的作用——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能这样由表及里地思考,真好!”在此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的理答,脱离浮华笼统,不单纯评判对错,回归具体评价,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梳理和归纳,层层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欲,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公平性:保障教学公平合理配置课堂资源的内在要求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发展上从未停止探索的一个问题,提倡教育公平,从微观层面来说,也体现在提问机会的公平上,教师进行提问时要具有公平意识,合理分配提问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于某种特殊情感或偏好,在教学提问中有所偏倚,“尖子生”和“学优生”容易垄断课堂。例如在对一节小学数学课堂的观察上,4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一共提问48次,全班30位学生,其中一位坐在第一排的男生整节课被提问5次,提问机会远远大于班上其他同学。这样的提问固然高效,但有失公平,教师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应具有公平意识。
公平不等于每个学生的提问机会平等一致,根据不同的提问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保证公平。提问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为了教”的提问和“为了学”的提问,“为了教”的提问大多设置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此时教师的提问可针对班里的“尖子生”“学优生”,以便顺利地导入新课,提高导入的效率。而在知识讲解的环节,教师的提问则要注意全面性,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这种“为了学“的提问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种类:一种是复习旧知识的提问,这类问题可以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另外一种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提问,可以多给程度较差的学生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时如果提问程度较高的学生,则不具有代表性。
(三)灵活性:处理问题预设与现场生成的应有之义
如果说“提问是教学的生命”,那么,设计有效的问题则相当于扼住了有效提问的咽喉,问题设计是否科学有效,关系到提问的有效性及课堂效率。课堂是预设与现场生成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其中,预设包括课堂提问环节的预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抓住关键处设问,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和目标预设问题,尽力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是必需的、有效的,并且问题的表述要简洁、清晰,避免模棱两可。利用问题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启发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二,问题的设计注重层次性,要有一定的坡度。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问题设计时,可以利用阶梯式提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有合理的问题结构,适当提出一些延伸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一方面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成就动机得以刺激和满足。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认识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明白何种程度的问题能更好启发学生思维。第三,问题数量讲求少而精,要避免重复性的无效提问。课堂提问重在促进学生思维,如果过于注重检测知识点的掌握,势必会占用过多时间,提问达到目的之后要及时转向下一个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效的提问上是不可取的,“满堂问”看似营造了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但学生真正习得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思维能否真正得到良好启发等等,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
提问虽然要有预设,但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法完全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面对课堂情境的变化和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依据问题情境灵活进行生成性教学,在追求有效提问、高效课堂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也将发展卓越的动态发展过程。例如:在钱梦龙执教《死海不死》时,提问一位学生文章是什么文体,学生回答“知识小品”,钱老师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知识小品,学生回答说不知道,钱老师并没有放弃,继续追问知识小品的特点,该生依旧是不知道,并说是瞎蒙的,课堂陷入僵局。于是钱老师调整追问的角度,降低问题的难度,给该生提供比较点,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小品的特点,该生终于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说出答案。在案例中,针对学生一直说不知道,并说是瞎蒙的这一生成性的状况,钱老师及时调整提问方式,灵活设问,终于启发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这一提问过程中,思维也得到锻炼。
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以上三种策略,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才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提问。另外,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无定法”,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探索,灵活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现场生成,做到因材施教,生成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智慧,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在课堂提问中做到游刃有余,使提问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345.
[2]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65,66.
[3]洪松舟.有效课堂提问评价标准的应用研究——兼谈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问[J].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与教学,2011,(1):33~34.
[4]魏宏聚,杨润勇.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研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14.
[5]韓素静.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9.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