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婉聪
摘 要: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所在社区为依托,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在学校开发的 “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的校本课程中,学生通过念唱童谣,对闽南童谣里包含的大量的闽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续开发一系列与“闽南文化”有关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丰富了学校综合实践的课程资源,同时也使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加顺利、相得益彰。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资源;闽南小吃;闽南风情;闽南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9/22-0010-05
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与其它类型课程的整合,以及多样学习方式的整合。校本课程与综合课程资源可共享,因为他们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所在社区为依托,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在学校开发“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的校本课程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研究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各项领域的活动密切相关。我们从综合实践的三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出发,结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发了具有学校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闽南小吃烹饪课
在综合实践课中设立烹饪课,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合作意识。学校“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给综合实践活动的烹饪课提供了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开发了“闽南小吃”和“闽南节日食俗”两个系列的主题活动。前者旨在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各种类别的闽南小吃,并学习制作,感受闽南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后者则引导学生走进闽南的四大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春节,了解闽南的节日民俗与食俗,传承闽南优秀的民间文化。
(一)走进闽南小吃
学校的“闽南小吃”系列主题活动安排在三至六年级(上册),依次编排了:诱人的小甜点、各种各样的“粿”、美味的面食、水产篇四个系列的活动。每個主题都配有相应的闽南童谣念唱,并安排如下几个环节:初识闽南小点——开拓思路——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巧手站——总结与交流——拓展与延伸。
下面就以第一个主题“三(上):闽南小吃——诱人的小甜点”为例谈谈内容安排。
1.初探闽南小甜点:引导语介绍的是闽南小吃的分布地及历史,并用图片出示 “闽南小甜点”:麻枣、蛋花酥、蒜茸枝、石花膏、生仁糖、碗糕等。提出问题:闽南好吃的小点可真多!你都吃过哪些?还知道什么小点?
2.开拓思路:你对闽南小甜点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与闽南小甜点有关的问题吧!发散思维图配上可爱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碗糕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关于闽南小甜点的童谣歌谣或俗语呢?和这些闽南小点甜点相关的历史典故有哪一些呢?闽南话“碗糕”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3.确定主题:我们小组确定的主题是?(小提示:确定主题时要想一想,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我们有能力研究吗?)
4.制定活动方案:提供活动方案框架。
5.开展实践活动:
(1)收集资料:请学生查阅网络、书籍、报刊或访问专家、教师和家长,了解有关闽南小甜点的知识,如做法与历史典故等。
(2)小看台:编排了“石花膏”简介、做法、历史典故。
(3)闽南谣:学习闽南童谣《冰》:芋仔冰,枝仔冰,参土豆,参牛奶,仙草冰,四果冰,在你甲意在你拣。
(4)巧手站:动手制作美味又好学的四果汤(包括食材、风味特点、做法及根据食材不同的不同做法)。
6.总结与交流:
(1)成果展:对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2)智慧泉: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和反思,和其他同学分享一下吧!
7.拓展与延伸:我还会制作什么样的闽南小甜点?
(二)闽南节日食俗
“走进闽南节日食俗”系列主题活动则安排在三至六年级(下册),依次编排了: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每个主题也都有相应的闽南童谣的学习,每个主题的学习内容各安排五个环节的学习:准备研究的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总结与交流。
以“五(上)走进闽南节日食俗——端午节”为例,先以一小段引导语简介端午节的民俗与食俗,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安排五个环节:
1.准备研究的问题:
(1)开拓思路:用形象的发散思维图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得出要研究的问题,诸如“端午节历史渊源、风味节日小吃、做法、小吃俗语、特色小店”等等。
(2)小看台:借助图片认识端午节的小吃:烧肉粽、碱粽、九月豆粽、煎堆、炸粿等。
2.确定主题:出示各种小提示,帮助学生确定主题。
3.制定活动方案:提供活动方案框架。
4.开展实践活动:
(1)收集资料: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闽南节日食俗。
(2)百宝箱:认识各种各样的粽子、“煎堆补天”的传说。
(3)闽南谣:《肉粽节》:五月节,肉粽节……、《粽》:菜粽好食包土豆,碱粽食著续嘴口……
(4)巧手站:安排了“准备工作、包粽子方法、煮粽子步骤”等,并配上详细的图解“包粽子攻略”。
5.总结与交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学生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食物”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符合综合实践学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些主题的设置,让学生从饮食方面了解闽南文化,这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让外来生更好地融入闽南,成长为闽南第二代青少年”相吻合,“闽南小吃”“闽南节日食俗”两大系列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真正达到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endprint
二、研究性学习——了解闽南风情
专家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活动。在学校每周一节的“闽南童谣”校本课程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闽南童谣,对闽南童谣里蕴藏的丰富的闽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主题进行研究,学到了很多知识。
闽南小吃味美价廉,风味独特,学生随处可尝到,那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手工技术,也是一种非文化遗产。有关闽南小吃的闽南童谣更是比比皆是:《碗糕》《菜头粿》《蚵仔煎》等,读了这样“色香味俱全”的童谣,学生怎能不想进一步研究这些味道鲜美的闽南小吃呢?在“小吃”和“节日食俗”这两个主题活动之前,我们首先开发了“舌尖上的闽南”这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也分上、下册两部分。上册安排了:看一看、听一听、查一查、念一念、乐一乐、做一做,评一评。下册安排了:闽南小吃“知多少”、比一比、说一说、分一分、猜一猜、闽南小吃有故事、闽南小吃学制作、闽南小吃“童谣颂”、评一评。本主题的开发使学生了解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小吃,能说出小吃的名称,懂得为它們分类,通过认识小吃感知闽南。这两个主题的学习主要放在研究上,全方面来认识闽南小吃和节日食俗,不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在念唱游戏类的闽南童谣《捻手歌》《戽虾戽虼蚤》《点仔点》《掩呼鸡》等时,通过对闽南童玩的介绍及实地的游戏,学生对闽南童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闽南人都玩哪些童玩,怎么玩?有没有什么传说?还有哪些类似的闽南童谣?这些话题是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的生成性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水到渠成,我们又开发了“有趣的闽南童玩”这个主题研究活动,也分上、下册。
“有趣的闽南童玩(上)”编排了如下环节:
1.看一看:图片出示翻花绳、滚铁环、钻山洞、掩呼鸡等游戏,了解闽南人以前都在玩些什么。
2.玩一玩:选择了三首有代表性的闽南童谣《捻手歌》、《点仔点》、《猪八戒》,详细介绍游戏方法,边念童谣边玩游戏。
3.念一念:念唱有关的闽南童谣。
4.说一说:还要学哪些更好玩的闽南童玩。
5.做一做:学做学校创编的闽南童谣游戏操。
“有趣的闽南童玩(下)”的内容相比第一部分,难度大了一点,共编排了“看一看”“闽南游戏我知道”“念童谣玩游戏”、闽南“亲子游戏”(选择了适合跟长辈玩的童谣《台鸡请新妇》《戽虾戽虼蚤》等,让学生学习游戏方法,回家后和家人一起游戏,促进与家人的感情)。本主题的开发,除了使学生了解闽南人儿时的游戏,还在与家人、同学一起快乐游戏时,增进相互间的感情,通过游戏了解闽南。
再比如,学生读到诸如《新娘请茶》《啉茶谣》的闽南童谣:烧茶烫嘴,冷茶损胃……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去探究闽南那神奇的茶文化。我们开发了“闽南茶文化”这个主题:首先通过图片简介闽南的各种茶:木栅铁观音,黄金桂、毛蟹、闽南水仙、永春佛手,闽南色种等;接着进入“茶史趣谈”,认识摩崖石刻上的“莲花茶襟、岩缝茶香”等;然后来到“茶谣赏析”,再次学习《啉茶谣》。并在“名茶品鉴”里“品尝”安溪铁观音(传说、制作工序等)、永春佛手(动人传说、历史溯源、来历)。最后在“茶艺流韵”一起学习闽南饮茶习俗的八道工序。
我们还开发了闽南“五色话”、泉州十八景、独具特色的闽南建筑等主题活动。这些主题的开发,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遇到问题主动去研究,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到问题的答案,获得释疑后的快乐。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会不知不觉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闽南的文化,把闽南童谣以及优秀的闽南文化代代传承。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闽南民间艺术
综合实践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对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心他人,提高个人的生存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走进童谣”,也“亲近闽南”。生活在闽南地区,我们时时刻刻都可接触到闽南那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庙会、踩街、喜庆游行等。学生在学校里通过对闽南童谣的学习,对闽南文化的接触,对这些多彩多姿的艺术非常向往,渴望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我们选取了闽南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民间艺术,例如拍胸舞、舞狮、木偶戏,开发了跟这些闽南民间艺术有关的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闽南深处,去感受那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魅力。
四年级我们开发了“东方迪斯科——拍胸舞”这个主题活动。从拍胸舞历史、拍胸舞特点、拍胸舞艺人、拍胸舞进课堂几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了解拍胸舞。
在闽南地区,遇一些大型的节日、民间请神或送葬队伍,均可见这种独具风味的拍胸舞。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把这些队伍请进学校,让表演者现场教授,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有些胖胖的小男孩,跳起来特别有趣,常常令观者捧腹,他自己也乐在其中。
五年级“神奇的‘闽南舞狮文化之旅”先从“我的小资料卡”开始,设计了几个站点:起点站——历史起源;第二站——神奇传说;第三站——舞狮分类;第四站——舞狮表演;第五站——实地考察;第六站——视听盛宴;第七站——亲身感受;终点站——总结交流。一站站考察下来,学生在小导游“毛毛”的带领下,领略“北狮”和“南狮”的异曲同工,观看舞狮表演的精彩纷呈,并亲身感受舞狮的神奇魅力,在“舞狮”的旅程里流连忘返。舞狮主题的开发,使得被誉为“天下第一狮”的石狮人爱乡之情倍增。
六年级的“走进泉州‘木偶之城”设计了如下环节:
1.准备研究的问题:思维发散图中间是“我爱泉州木偶戏”,引发了“泉州木偶戏的分类、泉州木偶戏的现状、泉州木偶戏的欣赏会、我演泉州木偶”等小主题。
2.确定主题:出示小提示。
3.活动建议:了解“掌中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
4.制订活动方案。
5.开展实践活动:
(1)查阅:了解泉州木偶戏,填写表格。
(2)采访:了解木偶戏的现状、历史渊源。
(3)比较:比较泉州木偶戏与其他地方的木偶戏:
我们还把晋江木偶艺术团也请进学校,为学生表演,并现场教学生怎样通过条条细细的线或者自己的手指赋以木偶生命,让这些木偶在台上活灵活现地再现各种经典桥段。
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家乡“土生土长”的资源,使得综合实践课程精彩纷呈,成为学生最爱的课程之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享受的,而且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两者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综合实践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也很好地充实了校本课程的内容,只要我们好好整合,定能使两门课程都“风光无限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