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设计并创新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让文本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依托;要提供机会,让文本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桥梁;要拓宽渠道,让文本开阔学生实践活动的视野;要开放课堂,让文本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延伸。
[关键词]语文素养;实践活动;滋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70019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让学生多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好语文、学好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精讲多练,让文本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依托
语文课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课。学生通过朗读学会敘述,通过阅读学会读书,通过习作学会作文。所以,课堂教学应侧重于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理解和运用,应加强课堂上的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依托文本,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书、讨论及交流,让学生在读和练的实践中培养语感,形成阅读和口语能力,就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可以围绕“圆明园要不要修复”的问题设计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要简单地给出结论,而应在学生兴趣颇浓的时候,及时引导他们课外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然后根据资料来组织观点,阐明自己认为该修复还是不该修复的理由。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简单地阅读和理解了文章,在自主实践中,他们还学会了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更锻炼了辩证思维能力。
二、提供机会,让文本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桥梁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依托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从课本中挖掘出适合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课堂中学习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观察秋天的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秋天的雨,如用相机捕捉秋雨的场景,用画笔描绘秋雨的画面,把对秋雨的感受写成一首首诗、一篇篇美文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秋天的雨。
三、拓宽渠道,让文本开阔学生实践活动的视野
增强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阅读教学更要增强学科间的融合,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知识。
如在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学校,通过采访老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学校的历史。然后,在语文课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夸夸我们的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联合品德与生活课的老师,组织学生制作校报,将自己对学校的印象用文字和绘画记录下来;在美术课上,美术老师又引导他们画下了“美丽的校园”。以文本为依托,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的探究、说话、组织、绘画、想象、创造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主动探究的好习惯,既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也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开放课堂,让文本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延伸
新教材不是以单独的一篇篇课文出现的,更多的是以围绕某一主题的“群文”形式展现。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可以紧扣一组课文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拓宽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形式。
例如,第六册教材的第五组安排了以“爱”为主题的一组课文,我组织学生以“爸爸妈妈我爱你”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为学生安排了以下几个内容:向亲人、邻居了解他们眼中爸爸妈妈疼爱你的做法;仿照课文写一份“爸爸妈妈的账单”;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为爸爸妈妈做一张感恩卡。活动内容有的是教材原来就安排了的综合性活动,有的是教师自主引导学生做的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初步建立起父爱和母爱的概念;然后,通过“向亲人、邻居了解”“仿写爸爸妈妈的账单”等活动,切身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加深了对父爱和母爱的理解;最后,“为父母做一张感恩卡”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父母、子女之间的爱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具象化,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实现了教师“教”课文、阐述文本、培养能力与学生“学”课文、理解文本、体会真情、提高能力的有机整合。
总之,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优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来滋养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