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冲瑶盘王节:非遗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
——基于广西恭城的个案研究

2017-08-11 15:16张晶晶
关键词:土语师公盘王

张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

五冲瑶盘王节:非遗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
——基于广西恭城的个案研究

张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的背景下,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并在新环境下得以再生产。受到当地政府资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首届五冲瑶盘王节,展示了当地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盘王愿。盘王节过程包括展示性庆典、还盘王愿、民众活动3个方面,未变要素与已变要素两个方面反映了还盘王愿仪式在盘王节中的再生产过程,显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背景下民族文化再生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盘王愿;盘王节;再生产;瑶族

一、五冲瑶盘王节的举办背景

还盘王愿起源于瑶族漂湖过海的传说,主要盛行于瑶族中使用瑶语支优勉土语的支系。据说,这部分瑶族的先民曾经坐船漂湖过海,途中突然起了大风浪,眼看就要翻船了。这时,船上的人们向瑶人先祖盘王许愿,如果能平安度过这次劫难就会酬谢盘王。许愿后,海面变得风平浪静。人们认为这是盘王在保佑子孙。于是使用优勉土语的瑶族支系便有了还盘王愿的习俗。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使用优勉土语瑶族支系的还盘王愿正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后,该项目逐渐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为此,恭城瑶族自治县政府相关部门专门在2012年冬季承办了一次盘王节活动,宣传以还盘王愿为代表的当地瑶族文化。此后几年,当地未再举办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盘王愿为目的的盘王节活动。笔者实地考察了2012年冬季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盘王节活动,有较为全面的记录。这些内容在保存资料、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二、五冲瑶盘王节的过程

2012年农历十月十二至十四(公历2012年11月25日至27日),“莲花五冲瑶首届盘王节”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东南部的莲花镇黄泥岗村清水自然村的通天庙前举办。据当地老人介绍,五冲是民国时期的地名,指今天的莲花镇黄泥岗、坪冲两个行政村;五冲瑶是指居住在五冲的瑶族。这次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资助,莲花镇黄泥岗村和坪冲村合作承办。

五冲瑶即承办活动的黄泥岗、坪冲两村的村民们。这些村民们具有瑶族的民族身份,但从来源及使用语言来看,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瑶族支系,包括过山瑶(使用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优勉土语)、本地瑶(使用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优勉土语)、西乡人(使用汉语粤方言)、宝庆人(使用汉语湘方言)等。五冲瑶中有一部分属于讲优勉土语的瑶族支系,有举行还盘王愿的习俗及相关仪式传承;但也有一部分五冲瑶不属于上述瑶族支系,以往也不做还盘王愿仪式。为了配合地方政府宣传当地瑶族文化,不同瑶族支系的村民以“五冲瑶”的共同身份参与了本次盘王节庆典。盘王节的活动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展示性庆典、还盘王愿、民众活动三部分。

(一)展示性庆典

展示性庆典是在农历十月十三(11月26日)当天上午10:30—11:40之间举行的。展示性庆典以极为浓缩的方式展演了师公舞、长鼓舞、瑶歌、还盘王愿等具有当地瑶族特色的舞蹈和仪式。

歌舞表演等具体活动已经提前一个月进行了培训和安排。师公舞由6位过山瑶师公表演,其中一名师公负责培训和排练。长鼓舞由黄泥岗小学的学生以及周边村落会打长鼓的群众表演,由住在三江乡洗脚岭村椅山头自然村的一位过山瑶男性负责培训。唱歌娘、唱歌郎各有2人,都来自三江乡洗脚岭村会讲优勉土语的过山瑶。瑞狮队从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请来。会场布置及炊事、接待等具体工作主要由清水自然村的村民承担。通天庙的管理人——一对老年夫妇负责场内的调度和协调。黄泥岗、坪冲两村的村干部负责指挥。庆典的整体安排由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局及瑶学会承担。

在举行庆典当天,清水村路口立着一个宽6米、高5米、由松树树干扎成的门。松门两旁挂着对联:还古愿唱古调传承五冲文化,拓心意开新篇展示瑶乡风情。横批为:热烈欢迎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光临五冲瑶寨观摩指导。两位身穿民族服装的年轻女性手捧装着小酒杯的托盘在松门内侧迎宾。当天,在会场的清水村人几乎都穿着民族服装。这种服装并不是当地瑶族传统服装,是县里为这次活动统一发放的。

进村之后,可以看到通向通天庙的路旁张贴的标语:热烈庆祝势江源五冲瑶首届盘王节,振奋民族精神,繁荣发展文化。通天庙管理人的家屋所在地被设为签到处及捐献处。从恭城瑶族自治县及远处赶来的来宾在此签到后即被安排到舞台前已摆好的座位就座。舞台设在通天庙前面一块较为平坦、宽敞的空地上。据说这块地归庙的管理人所有,原本种了柑橘树,后来经过平整变成了空地。舞台的前台摆放了一道用松枝扎成的门,被称为“松门”。松门两旁挂的对联是:“请神奉圣酬还盘王古愿,挞鼓吹笙演绎文化新声”,横联为:“2012莲花镇势江源五冲瑶首届盘王节庆典”。舞台后面有一块宽6米、高5米的幕布,上书“团结凝聚、文化传承”,有打印出来的彩绘“三清”图案。幕布前摆放了2台供案,上面摆放了烛台2个、香台3个、茶杯5个、酒杯12个、果品3盘,三牲3盘。供案周围有一个红色充气拱门。舞台两侧各插12根竹枝。上午10点20分左右来宾就座。庆典的主持人由黄泥岗小学的两位教师担任。他们用普通话介绍来宾、表示欢迎之后,庆典便在击鼓、奏乐以及鸣放的爆竹声中开始了。

表演部分程序如下:

1.师公开坛上香

2.表演师公上香舞。舞蹈过后,由师公请翁请圣、讲意者

请翁部分的内容是:

请上本坊社王、本坊土地、本坊庙王。

请上连州唐王圣帝、唐一郎皇、游教四皇、起刀五皇、道天六皇、托天七皇、盖天八皇、巡楼九皇、献神和尚十郎皇、龙骨圣威大王。

请上唐十七官、唐十八官、唐宫花姐、行平十二游教先师;上庙、下庙大唐高位众师,伏灵五婆圣帝、伏灵圣公圣婆,置鼓一郎、二郎、长腰三郎;伏江盘王圣帝、盘古圣人、小位五旗兵将、众等庙丁家堂太祖家先、众师阴阳师父、下坛兵、阴阳师父。

——列众圣。

意者的内容是:

有州不敢申州、有县不敢申县,单单申到公元壬辰年中太岁,冬十月十三日黄道吉日、势江源五冲河众等瑶人子孙,有心有意请齐本坊社庙、本坊土主、庙王以及盘王始祖众等圣翁、降下祭台坐落其位,承受瑶民子孙祭拜。香台位下请神一遍、二遍,神佛下降,意者川通、交纳下车银钱,请出神佛下降舞迎神、再由两村村长代表两村瑶民子孙,上第一道香,祭拜盘王,县乡领导上第二道香,代表全县子孙祭拜盘王,来宾上第三道香,代表世界各地瑶民子孙祭拜盘王。

在场人齐拜,围堂娱神,交纳钱财,祈求盘王赐福,送圣回坛。

疏文的内容如下:

今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桂林市恭城县管入势江源五冲河清水洞祭祀福主通天社王、通天盘王庙王、二王祠下立宅居住奉:

真修设、祭奠盘王、娱神朝拜、众等信士诚心拜干。

太上奉行正一,祭祀盘王始祖行台伏拜宣演一日,请王登坐,祭奠灵神、娱神乐神、永求平安、化炼钱财,送神回坛方申住散。

伏乞 众圣神恩,所保盘瑶子孙,家宅长兴,老幼安泰,牛羊茁壮,鸡犬成群,时和岁,五谷丰登,官灾雪化,火盗冰消,一切之中乞沐鸿恩,谨具疏文以宣。

公元壬辰年冬十月十三日百拜上疏。

在请圣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充气拱门因充气不足,突然倒下来。工作人员立即充气后,表演仪式继续进行。

3.表演师公迎神舞

当地的过山瑶师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通常没有舞蹈动作。这次展演的上香舞和迎神舞是把师公请圣时所走的一些步法舞蹈化,并加入手臂动作而编成。具体内容由这一批师公和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局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协商。可以说,这种舞蹈形式是当地文化再生产的一种体现。

4.公祭盘王

由黄泥岗行政村书记用普通话宣读祭文。祭文内容由恭城瑶学会的莫纪德先生所写,内容丰富,介绍了祭祀盘王的来历、瑶族历史、瑶乡生活的变化、三省十县盘王节的来历以及本次举办五冲瑶盘王节的意义。随后,按照信首—领导—专家的顺序上香。上香过后,全体鞠躬祭拜瑶族始祖。

5.瑞狮队表演,娱神

由4个人组成的舞狮队上场,表演跳狮。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公、母两头狮子,做出拜神、嬉戏等动作。

6.长鼓舞表演

由身穿民族服装的12名当地小学生表演,有男有女,女生居多。在表演过程中,主持人进行了如下介绍。势江源长鼓舞共有21套动作:围鼓——登场献舞;拜鼓——参拜祖先;颠鼓——再次参拜敬礼;申鼓——迁徙南疆;量鼓——测量屋地;挖鼓——开山拓地;平鼓——平整屋地;砍鼓——砍树建房;刨鼓——刨木修整;凿鼓——凿木伐野;串鼓——串联梁柱,分为下串、上串;树鼓——树立房柱;盖鼓——茅草盖房;扫鼓——打扫卫生,先为上扫,打扫梁柱,后为下扫,打扫地面;煮鼓——煮饭炒菜;筷鼓——动筷吃饭;奶鼓——生儿育女;齐鼓——幸福生活;拜鼓——恭送神降。整个表演约7分钟。

7.瑶歌表演

4位身穿民族服装的唱歌娘、唱歌郎登场。两名男性一组,两名女性一组,一起唱瑶歌。时间持续了约90秒钟。

8.收坛

宣读收坛疏文。内容如下:

惟,公元2012年农历十月十三日,黄泥坪冲两村联合举行首届盘王节,于兹收坛。五冲两村,联祭盘王,依仪删简,祭典兴纲。祭则祀也,众圣归堂,三牲酒礼,奉献如往。师公跳神,化纸焚香。载歌载舞,人神共享。信首献词,贵宾添光,欢歌同庆,瑶寨腾芳。盘祖精神,贵在传扬,瓜瓞绵绵,世代荣昌。送圣,尚飨!

9.送翁送圣

众师公再次上场,摇铃送翁送圣。

10.群众打鼓队及瑞狮队先后上场表演

主持人宣布庆典结束,鞭炮鼓乐齐鸣。

庆典约在当天上午11点30分结束。之后,主办方招待来宾喝油茶,到通天庙参观,吃午饭、喝竹筒酒等。午饭过后,来宾渐渐散去。整场表演中包含一些制造出来的“民族意象”,如民族服装、师公舞、竹筒酒等。这些并不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要素。不过,这种民族文化展演可能会激发当地不同支系的瑶族跨越族群身份上的边界,共同建立对“五冲瑶”乃至“瑶族”身份的认同。

(二)还盘王愿的背景及仪式过程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时,未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对其借贷的门槛要求较高,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的现象,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其次,中小企业申请的贷款数量很小,银行的审批程序等却不能减少,客观上提高了银行的操作成本,银行为平衡操作成本只好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又极大打击中小企业的借贷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表演性庆典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但在通天庙举行的还盘王愿仪式却持续了3天。师公们在庆典前一天就来到通天庙,开始做还盘王愿仪式。这是这一群师公第一次在庙里还盘王愿。为此,两位师公之前还特地跑了一趟邻县阳朔。据说,他们的师父们生前曾经去阳朔做过一次在庙里还盘王愿的仪式。因此,两人专门去当地“取经”,求教如何在庙里还盘王愿。

在庙里举行还盘王愿,前后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还庙愿,师公们身穿师公衣,在墙上挂神像画。按照师公的解释,这一阶段属于道教系统。第二个阶段是还盘王愿,师公们身穿瑶衣,挂起大翁幅,唱瑶歌、打长腰鼓、吃山鼠肉。按照师公的解释,这一阶段属于瑶人传统。

在第一阶段,师公各有分工,主要分为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其中,还愿师带三清画像,祭兵师带行师画像。

第一阶段的仪式过程简单介绍如下:

1.请圣立坛。主人备办一席酒,坛师(还愿师)先关合坛,众圣先领,再分工各位师公所作职责后领。摆供人备办香坛酒三杯,坛师(还愿师)上前,先申上呈意者,说明何处请师、要做什么事。讲过之后,三名师公上香三次。上香师公请神三遍,请出马头意者,串通,交下车钱,烧化钱纸。

2.请杠童师傅出兵、进兵。

3.上光、开坛。

5.还庙愿。上一步骤许愿用什么物品,此处就用什么物品来还愿。打胜筶,表示众圣收领。之后,请到愿根、拆散,打阴筶表示众圣准此。烧钱纸,众圣归位。

6.赏兵、赏荤,送圣归宫。第一阶段持续了一天一夜,在举行表演性庆典之前结束。原则上,第一阶段完成后要撤下师坛和神像画。不过,这一次应县民族局要求,师公所用的神像画在第一阶段结束后仍挂在墙上展示,以方便外来的专家、学者、摄影爱好者等拍照。

第二阶段在表演性庆典结束之后,即师公们到庙里的第二天下午开始。仪式过程简单介绍如下:

1.杀一头猪,不去内脏。由摆供人备四脚猪头摆放到庙青龙边的供桌上。供桌上还需要摆一碗水、檀香、6个酒盏、甜酒一缸,粑粑35个,7串吊钱等。在供桌前面的墙上挂纸杠(25杠)、纸吊、大翁幅。其中,大翁幅是在红纸上剪出来的人像、酒杯等形状。师公解释说,大翁幅代表盘王的形象。

2.请三州四庙王(连州唐王、伏灵、伏江、石狮)、请翁、家先、师父。师公穿瑶衣、头戴师公帽或披一块瑶人手巾(带有几何花纹的正方形布)。请王三遍,交钱纸。献酒,意者串通。

3.走流乐,流乐上光。

4.请唱歌娘、唱歌郎在盘王仔、盘王女的陪伴下唱一段瑶歌。师公到庙门口烧起火围堂。打长鼓娱神。

5.吃山鼠肉。围堂的师公回坛。摆供人在坛中摆下酒席。桌上摆七碗山鼠肉、七碗猪肉、七碗青菜、七只酒杯。坛师(还愿师)又请圣王、家先、师父坐到席上,饮酒解意。师公分坐两边,一边唱游乐歌,一边陪圣王、家先等吃肉喝酒。

6.还盘王愿和歌堂良愿。师公祭兵、领荤、过化钱纸,送驾还宫。再化圣王银钱,收领后送王。之前在许愿时讲过用多少物品、纸杠,此时要点清楚。打筶之后,唱歌、打长鼓,以示送王还宫。仪式至此结束。

第二阶段的仪式也持续了一天一夜,在师公们来到庙里的第三天上午结束。这场还盘王愿仪式虽然是由黄泥岗、坪冲两村主办,但仪式中的担当者却大部分来自两村之外的村落。如表1所示。

表 1 还盘王愿仪式各类担当者情况

由表1可知,2012年黄泥岗村清水自然村通天庙举行的还盘王愿仪式中的各类担当者,除杠童师傅来自清水本村、两位助理师公来自坪冲村之外,其余担当者均来自其他村落,不是主办活动这两个村子的人。他们的参与跨越了村落间的地理边界。

(三)民众活动

2012年的五冲瑶盘王节活动是黄泥岗、坪冲两村的人们首次举行的大规模的以庙为中心的民俗活动。不过,这个活动并未局限在两村的村落范围内,还吸引了大量其他村落的人前来参加。人们来现场参加盘王节的目的多种多样,包括观看表演、奉神、请宗教职能者做小型仪式、唱歌、探亲访友甚至做生意等。

通天庙管理人的女儿——在黄泥岗村委会所在地开杂货店的一位女老板,在举行庆典当天,兴奋地关了店门到庙前观看表演。别人问她怎么不做生意了,她回答说:“生意天天可以做,这种热闹可不是天天有。”可见,对于日常性娱乐不多的村民而言,盘王节这种活动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娱乐机会。

管理人的妻子显然更具备生意头脑和做生意的便利条件。她直接在自家门口摆上香纸蜡烛、饮料等物品售卖。她家被设为签到处和捐赠处,过往人群都要在此逗留,顺便买一点东西。此外,尽管村内没有人沿路摆摊、叫卖,但却有人在村口的路边临时摆起烧烤摊、售卖点。除了来宾之外,还有远近地方的很多人络绎不绝地来此观看表演、奉神、玩乐。这着实是个大好商机。

盘王节当天的表演除了上午的一场表演性庆典外,在夜间还有一场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乡戏班子的表演。这场演出包括桂林彩调、舞蹈、小品等内容,从主持到节目都使用恭城官话,彩调和小品表演的内容、对白选自乡村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和俗语,又有热门歌曲、吉他弹奏等流行元素,非常符合各年龄阶段的民众观看。观众席上不时发出阵阵掌声。观看演出之余,也有一些人去庙里奉神。由于师公的师坛、供桌等占了正殿近三分之一的空间,奉神的人们通常先摆好水果、素供等供品,然后点燃线香和钱纸,在神像前鞠躬之后就默默离开正殿。这期间,也有些民众见缝插针,找一些师公为家中的小孩做“收惊”等。

农历十月十三当天夜里,通天庙外点燃了十几堆篝火。来自不同村落的人围坐在篝火边,一边聊天,一边观看师公在庙里所做的仪式。在唱歌娘、唱歌郎唱过盘王歌之后,围坐在外面的人开始坐歌堂,唱起关于这次盘王节活动的各种感想。歌堂和对歌持续到次日清晨,唱歌郎等人也加入了歌堂。一位唱歌郎一直唱到次日清晨,把嗓子都唱哑了。从嘉会乡请来的戏班子也加入歌堂当中。其中有一位是唱歌能手,对出的歌词非常精彩,吸引了一批想与他对歌的人。直到次日上午,戏班子收拾行装回去,还有一些老人依依不舍地与那位唱歌能手对歌道别。

在本届盘王节结束一年之后,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仍被邻近村落的人提起,其中有些具有民俗宗教色彩的民间叙述。例如,在师公请圣时充气拱门突然塌下来。有些人说,可能是有些事情“没做到”,所以出了这种事。针对这种说法,一些师公回应说,可能是拱门受不起师公敬拜,所以才塌下来。有人说,举行庆典那天有个小孩子在庙的外面哭闹,说是看到有火烧房子;把这个小孩带出庙会之后,他才不哭闹了。因此怀疑盘王节当天真有些什么事情,只不过大人看不到而已。另外,还有人说当天表演彩调的人在唱歌时说了些大话,比如“如果能保佑我明年生个儿子,我就杀头猪回来还愿”之类,在庙里是不应该说那样的话的。这一类民间叙述是当地人对盘王节的本土性理解和描绘,突出了盘王节的民俗宗教色彩。

还有一些民间叙述是关于盘王节当天的物资准备状况。邻近村落的一些民众认为主办方预先准备的食物不足,参加庆典的人太多,导致到场晚的人吃不到午餐。在庙里吃了午饭的一些民众,则表示当天自己吃的那一桌宴席的菜式比较简单,没见到传闻中的丰盛饭菜,推测美味佳肴已经被更早到场吃饭的人吃掉了。这些叙述从侧面反映了当天到现场参加活动的人数很多,已经超出了主办方事先的准备和预算。

三、还盘王愿在五冲瑶盘王节中的民族文化再生产

2012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五冲瑶盘王节活动由官方资助并设计庆典,具有较强的官方色彩。这种庆典也对当地瑶族的还盘王愿仪式进行了再生产。笔者认为,可以从此届盘王节活动中还盘王愿仪式的未变要素及已变要素两方面来考察这种民族文化再生产。

(一)未变要素(族群性要素)

在此届五冲瑶盘王节活动中,还盘王愿在仪式过程、人员设置、用品及语言等方面大体上保留了民间原有的风格。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还盘王愿仪式中的族群性要素,具体包括讲优勉土语瑶族支系的瑶衣、瑶歌、长鼓舞、瑶语、山鼠肉等。

1.瑶衣

瑶衣是指当地讲优勉土语的瑶族所收藏的、由家中先人传下来的服装。这是用一种深蓝色、质地硬的布料做成的衣服。这种衣服的上衣领口绣有几何花纹,无纽扣,靠腰间系一条布带或绳子固定。当地保存至今的瑶衣多为男装上衣。这种服装通常只在举行挂灯、度戒、还盘王愿等讲优勉土语的瑶族举行的仪式上穿用。

2.瑶歌

瑶歌专指盘王歌,是专门在还盘王愿仪式上唱的。据参加还盘王愿的唱歌娘介绍,这种歌是专门唱给祖先盘王的,平日里不能随便唱,否则会惊动盘王,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除了在还盘王愿仪式中,只有过年前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可以唱。

3.长鼓舞

长鼓舞也称打长腰鼓。整套舞蹈的动作及象征反映了瑶人先民择地盖房、娶妻生子、安家落户等方面的生活场景。同前述的瑶歌一样,长鼓舞只在还盘王愿仪式上才跳。据说平时不能跳,也不能随便把长鼓拿出来玩。

4.瑶语

瑶语专指优勉土语。据主持仪式的师公介绍,在杀盘王猪(供奉给盘王的猪)那一段时间,人们只能用优勉土语交流,不能使用其他语言。不会讲优勉土语的人在这段时间要注意不能说话。杀过猪后,保老(帮师公摆供品的人)要用优勉土语念一段保老意者,即以保老的身份做担保人,对盘王讲一段话。如果保老不会讲优勉土语,可以由师公代替他来念。据当地师公解释,盘王猪是献给瑶人祖先盘王的,如果杀猪过程中有人不讲优勉土语,或是保老不用优勉土语念那一段话,盘王听到会不高兴,那么仪式也就无效了。

5.山鼠肉

山鼠肉指山鼠的肉。据举行本次还盘王愿仪式的师公介绍,这种食物仅用于当地讲优勉土语瑶族支系的还盘王愿仪式中,周边其他瑶族支系的还愿仪式及讲优勉土语瑶族支系的其他仪式上都不用,可以说是族群性仪式的特色。

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十二姓瑶人在漂湖过海时遇到一场大风浪,便向祖先盘王许愿,承诺如果盘王能保佑他们平安度过这场灾难,那么他们会用山鼠肉来还愿、祭祀盘王。许愿过后风平浪静。此后,十二姓瑶人的子孙在还盘王愿时便把山鼠肉作为仪礼食物来祭祀盘王。把山鼠肉当作仪礼食物可能与当地瑶人先民的山居生活密切相关。在物资贫乏、商业贸易不发达的时代,在山区游耕迁徙的瑶人先民可能很难获取肉食,只能用容易捕捉的小型山居动物山鼠来举办仪式。现在,主要从事种植业的当地人的经济状况大为好转,当地的市场体系也比较成熟,人们获取肉食并不是一件难事。把山鼠肉当作还盘王愿所用的仪礼食物被解释为“祖先传下来的规矩”,也可以视之为一种族群符号。

上述的五点族群性要素是这次还盘王愿仪式中的突出性未变要素。这些要素的展演体现了讲优勉土语的瑶族对自己族群身份、“我群”与“他群”文化边界的强调。

(二)已变要素

1.举行仪式的场所由家中转到庙里

当地讲优勉土语的瑶族支系此前所做的还盘王愿仪式都是在家中的堂屋举行的。人们通常以家族为单位,在牵头还愿的那户人家的堂屋举行还盘王愿仪式。这种仪式原则上是同一家族的人每代举行一次,并没有固定的还愿期限。这次五冲瑶盘王节活动由官方资助,黄泥岗、坪冲两村主办,属于以村落为单位的公共性事务,并不是哪一个家族的事情,因此还愿地点选在庙里。与家屋相比,庙里更为宽敞,可以容纳更多人。此外,庙在村落乃至大的地域中具有公共性,便于吸引本村及周边的民众参与这项活动。

2.举行仪式的目的

按照当地讲优勉土语的瑶族支系民众的说法,举行还盘王愿仪式通常是因为家运不顺,占卜结果显示需要还盘王愿,才会去筹钱举办。这一次的还盘王愿活动的目的不同于以往,官方旨在宣传以还盘王愿为代表的当地瑶族特色民俗,而民间则借此为主办本届五冲瑶盘王节活动的黄泥岗、坪冲两村村民祈福。由于这次还盘王愿并非因哪个家族的人遇到不幸而举办,其仪式内容与在家中堂屋前举行的还盘王愿有所不同。据举行仪式的师公介绍,具体区别是本次还盘王愿仪式不需要还祭兵愿。

3.地缘关系成为仪式的重要联结纽带

在本次还盘王愿仪式中,地缘关系成为仪式的重要联结纽带,甚至超越了原有的血缘关系、族群边界,扩大了仪式的影响范围。正如前文所述,当地的还盘王愿仪式原本只是在讲优勉土语的瑶族支系中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的,而本次五冲瑶盘王节活动的影响范围不局限于这一瑶族支系的某个家族。当地讲优勉土语的瑶族支系,具体指过山瑶、本地瑶两个族群。主办本次五冲瑶盘王节的黄泥岗、坪冲两村村民分别属于瑶族的不同支系,具有多样的族群身份,包括过山瑶、本地瑶、西乡人、宝庆人等。在这次活动中,村民们多样化的族群身份被忽略,他们的共同身份是“五冲瑶”——居住在民国时期名为五冲而如今名为黄泥岗、坪冲的这块土地上的瑶族。在这次活动中,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及族群关系相互协作,把来自不同家族、不同村落、不同族群的人统合在一起,而地缘关系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尽管五冲瑶盘王节有很强的官方色彩,但最主要的承办者及参与者都是两村村民及邻近地区的人们。从仪式分工及参与情况来看,这次活动是由来自邻近地区不同家族、不同族群的当地瑶族人民共同合作完成的。详情如下:

(1)家主。家主是指牵头举办还盘王愿仪式那一户的家长。在本次两村合办的还盘王愿过程中,担任家主的是两村的书记(分别为本地瑶、西乡人),他们代表两村村民在仪式过程中按照师公的要求行事。

(2)盘王节的承办者与重要参与者。承担这一角色的是两村的村民,他们把这场庆典视为村内的重要活动。这种活动促进了居住在五冲两村、拥有不同族群身份的人对基于地缘关系的“五冲瑶”的共同身份认同,跨越了基于语言、历史记忆的族群边界。在两村村民中有一部分讲优勉土语的人,但大部分村民并不会讲这种语言。不属于讲优勉土语瑶族支系的村民并未因自己的族群身份而拒绝分摊工作或参与庆典。举行还盘王愿仪式时,承担辅助工作的村民按照师公等人的要求准备了仪式用品。

(3)来自两村内外的仪式担当者。如前文表1所示,本次还盘王愿仪式的担当者大部分来自两村之外的邻近村落。他们的加入和出场增强了本次还盘王愿仪式乃至盘王节的观赏性和文化性。他们的参与突出了讲优勉土语瑶族支系的族群要素,也表明在当地的一些具有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中,村落边界、族群边界可以被模糊化。不同的人群可以将彼此视为同一个共同体,通过互相协作来建构彼此的关系。两村村民中只有两人可担任助理师公,其余村民也无法胜任在还盘王愿仪式中摆供、唱瑶歌、打长鼓舞,乃至做师公等任务。仅靠本村村民无法完成仪式,需要依靠村外“专业人士”的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村落担当者的参与,这一次的还盘王愿仪式就无法顺利举行。来自其他村落、能够承担上述职能的人也需要通过参与这样的大型活动来提升和宣传自己,展示族群的符号与族群文化。例如,在这次的盘王节活动中,这些师公第一次在庙里做了还盘王愿仪式,平时不能随意唱、跳的瑶歌和长鼓舞得到了展演。既向两村村民及外来的观看者展示了以仪式为载体的当地瑶族文化,也展示了还盘王愿仪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在旧有的观念、环境中,举办这种仪式的机会并不多。

(4)其他参与者。对于非两村村民的一般民众而言,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民俗活动——庙会。它吸引了不同村落、不同族群的人加入其中。通过人们的参与,盘王节成了一种具有民俗性、集体性的活动。这种民俗性、集体性的活动也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村落和族群范围之内,是当地人共有的地域性活动。

上述不同人群的共同参与,促使这种庆典活动成为跨越村落和族群边界、由参与其中的人所共有的集体性活动。这种现象表明,当地不同家族、不同村落、不同族群的人可以通过盘王节这种集体活动的纽带将彼此联结在一起。在这种活动中,血缘边界、地理边界、族群边界可以被模糊化。在地缘关系的纽带联结之下,不同的人群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共同体,通过参与庆典活动来维系彼此的关系,并构建了“共有的习惯”。

(三)对还盘王愿再生产的思考

通过前文对五冲瑶盘王节中还盘王愿仪式的不变要素、已变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次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盘王愿为主要目的的盘王节活动没有改变还盘王愿的仪式过程和讲优勉土语瑶族支系的瑶衣、瑶歌、长鼓舞、瑶语、山鼠肉等族群性要素,但改变了仪式的其他要素,例如举行仪式的场所、目的发生了变化,地缘关系超越血缘关系、族群边界,成为仪式的重要联结纽带,把还盘王愿仪式的影响范围扩展到非优勉土语瑶族支系民众当中。这种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反映了仪式目前面临的现实社会条件,扩大了仪式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仪式的结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在还盘王愿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民间社会环境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讲优勉土语的瑶族支系通常在家运不顺的情况下,以家族为单位,每代人举办一次还盘王愿。该仪式所承载的民俗宗教色彩浓厚,且耗资巨大。该瑶族支系的普通民众视其为一种解除灾厄的必要手段,通常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请师公等仪式担当者还盘王愿。自2006年至今,当地民间(以家族为主导)仅举行过两次还盘王愿。师公等仪式担当者主持和参与这种仪式的机会不多。这种民间环境及民众心理对于仪式传承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比较有限。在此情况下,由官方资助、策划的盘王节增加了民间举行还盘王愿的机会,为当地还盘王愿仪式的展演、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当然,这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的民族文化再生产对仪式的深层影响,以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妥当与否,仍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具体描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首届五冲瑶盘王节过程,剖析了以还盘王愿为代表的瑶族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再生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还盘王愿是以家屋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盛行于讲优勉土语瑶族支系的民俗仪式,也是当地瑶族划分讲优勉土语瑶族支系与其他瑶族支系的一种族群边界。对家族内、族群内的人而言,这种仪式具有凝聚性;对家族外、族群外的人来说,这种仪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但在本次五冲瑶盘王节活动中,还盘王愿转变为以庙为中心、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宣传当地瑶族整体性民族文化的一种表演性文化再生产。在此过程中,当地不同瑶族支系间的族群边界、不同村落之间的地理边界、不同家族之间的血缘边界被打破,仪式的参与者及影响范围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地区范围当中。在此次盘王节中,还盘王愿仪式对地方社会不同人群的凝聚作用远远高于排斥作用。这种民族文化的再生产有利于宣传还盘王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也有可能推动该仪式发生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变,值得今后继续追踪研究。

[1] 戴其文,刘俊杰,吴玉鸣,等.基于区域视角探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资源科学,2013,35(5):1104-1112.

[2] 奉恒高,何建强.瑶族盘王祭祀大典:瑶族盘王节祭祀礼仪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49-55.

[4] 林为民.莫瑶的盘王神话传说与信仰:以粤北连阳(古连州)为研究区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5] 吴永章.瑶族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6] 张晶晶.桂东北过山瑶的信仰与仪式[G]//王建新.南岭走廊民族宗教研究:道教文化融合的视角.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433-494.

责任编辑:穆 刚

Pan Wang Festival of Wuchong Yao:Reproduction of Ethnic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Gongcheng in Guangxi

ZHANG Jingjing
(Institute for China Rural Studie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some folk ethnic culture has been inherited and protected and reproduced 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The first Pan Wang festival of Wuchong Yao in Gongcheng Autonomous County support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showe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of local Yao.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Pan Wang festival from three aspects:celebration,fulfilling a vow to Pan Wang,and public activities, then analyses the reproduction of fulfilling a vow to Pan Wang during Pan Wang festival form the invariant elements and variable elements,aiming at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reproduction of ethnic cultural in the contex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ulfilling a vow to Pan Wang;Pan Wang festival;reproduction;Yao

G122

A

1673-8004(2017)04-0012-10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4.002

2016-10-31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瑶族师公传承中的族群互动研究”(CCNU16A06033)。

张晶晶(1982— ),女,辽宁铁岭人,助理研究员,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土语师公盘王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千古盘王情 相遇在马练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石头记
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
论扎赉特土语语音系统
论蒙古语元音[i]-基于扎赉特土语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世俗愿望的神圣表达
——《盘王大歌》仪式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