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军,张 冉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心理学·教育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郑 军,张 冉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培养世界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运用历史研究法、描述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讨论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德、美、加三国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国际经验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诸如此类的教育名言虽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本质都是在强调教学方式的重要性。研讨式教学法恰好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该教学法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自学、写作、教学、口头表达、研究、创新等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基于该教学法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出发,研究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起源及其在德、美、加三国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高创新意识、高合作意识、高思维意识的“三高”顶尖人才。
研讨式教学模式,即seminar,音译习明纳,又称习明纳尔,最早是由德国的利奥波德·冯·兰克提出的。如今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最主要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是指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军,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是一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该教学模式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延伸,其内容更具有自由形式和探索精神[2]。
(一)滥觞
滥觞,即事物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兴起了智者运动,即通过辩论疑难问题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以此来促进知识的发展,这场智者运动造就了三个伟大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这三位伟大人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所推崇的教学方式是以讨论为主,无固定教学场所,无固定的思想论点,对后世影响巨大。
从古希腊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对疑难问题的辩论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辩论的学习模式和当代的研讨式教学法在内涵上不谋而合。虽然古希腊时期的辩论内容范围宽广界限模糊,然而其辩论形式意义不同凡响,为后来的研讨教学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石。
(二)孕育
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的事物。在西欧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时期,新兴市民阶层开始形成,再加上十字军东征使得大量的基督教徒到东方,彼此之间交流密切,这使得传统的教育已满足不了新的文化需求,新的教育机构、教育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中世纪大学教学方法主要以讲学、辩论为主,当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都是通过辩论来解决。这种辩论模式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辩论”就不能成为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形成推崇学术自由的风气,鼓励学者和学生自由辩论,探索真理,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在现代西方大学教育过程中,所透露出的教育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与中世纪大学宣扬的文化精神不谋而合,其辩论的教学模式在形式、规则上更贴近现代意义上的研讨式教学法,为后期的蜕变发展储备能量[3]。
(三)蜕变
蜕变,指发生质的变化。18世纪中后期,由英国最先开始的启蒙运动之风吹向德国,受到启蒙运动和新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大多数启蒙思想家都支持并拥护教育,伏尔泰就曾提出培养“健全理性的自由人”的教育理念。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德国大学开始逐渐形成了尊重知识、反传统思想、强调实用知识、注重研究的学术风气,宗教束缚开始慢慢被摆脱,德国大学的科学地位恢复。
18世纪初,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提出了习明纳,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研讨式教学法,主要以讨论形式开展起来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研究融入其中,形成了尊重自由的学术风气,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习明纳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具有了教学和科研的双职能。因此,完成蜕变的习明纳开始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四)成长
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习明纳教学法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级的优秀人才,如爱因斯坦、费尔巴哈、海涅等。这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视。各国纷纷派学者、学生前往德国留学,这些学者和学生学成归来,将其学习到的教学法,应用到本国的教育实践中去。
习明纳教学法的广泛应用,为德国在19世纪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各国派学者访问,学生前往德国深造,德国大学精英云集,思想交互碰撞,习明纳教学法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飞速,为习明纳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习明纳也会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奠定基础,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一)德国
1.发展背景
19世纪初期,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落后。1807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哥延根大学被割让。因此,德国迫切希望“通过学术教育上的繁荣和精神上的胜利,洗刷军事上失利带来的国耻”[4]。德国掀起了教育改革,其中被称为“德国教育之父”的威廉·洪堡的思想影响最大。洪堡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在柏林大学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教育的职能。柏林大学首次正式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法(即习明纳)融入到课堂上。历史学家梅尔茨曾说:大学制度一言以蔽之,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大学引以自豪和获得声誉的根基。正因为如此,习明纳被称为柏林大学“科学研究的苗圃”“科学研究的养成所”。在柏林大学全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带领下以“鼓励对研究和科学的热爱”为最高目的的德国大学,一大批顶尖人才被培养出来。习明纳教学法逐渐受到重视,西方国家高校开始引用,习明纳开始走向世界。
2.教学特点
(1)课程对应教学法分阶段学习
德国大学学习一般分为初级和进阶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学习基础课程,进阶阶段主攻专业课。研讨式教学法一般包括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三个阶段,初级研讨式教学法主要用于基础课学习,中级研讨式教学法用于专业课学习,高级研讨式教学法主要是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德国大学高等教育研讨式教学模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德国大学高等教育研讨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2)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德国大学研讨式教学活动设置形式灵活,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第一,属于一门专业的研讨课。比如,在“数学建模”课程结束后,单独开设数学建模研讨课。教授会在研讨课开始的第一节课,首先介绍目前有关该领域最新成果,拟定出若干个专题题目,并把题目的提纲分列出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分组,小组人数规模介于2至4人。第二,属于某一研究方向的研讨课。在某一个研究方向开设研讨课之前,教授会利用互联网提前公布题目,学生仍按自己兴趣选题,原则上每个学生对应一个专题。
(3)课堂研究讨论氛围活跃
不管何种形式的研讨课,人数规模都控制在30人以下。德国大学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在这种理念的熏陶下,学生每周都会定期参与研讨课的培训。参加研讨课的学生一个学期上台发言至少一次,主要向大家介绍本阶段查阅的文献,或有关案例的思考,或实验的进展情况,以及接下来的计划安排。发言时间控制在20分钟。台下的学生都需要发表个人意见,进行积极提问和讨论,甚至是质疑,发言人需要做出解答。在这个过程,教授主要的任务是把全场节奏控制到位,引导学生发言,对于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以及讨论的内容,教授都会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
3.发展趋势
德国大学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尽管与美国相比,高校综合实力稍逊一筹,然而德国一直都在尝试采取各具特色的改革手段。2004年德国的布尔曼,即前联邦教育部部长,提出实施“精英大学”计划。一年之后,在德国举行的联邦政府选举中通过该计划,后更名为“卓越计划”。该计划主要任务是向高校提供巨额经费,帮助改善大学科学研究等一系列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德国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提升德国大学的国际地位,汇集顶尖人才,增强德国高校的科研水平。
(二)美国
1.发展背景
19世纪初期,哈佛大学的迪克纳等学者作为第一批留德学生学成归来,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到美国。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化进入高潮期,科学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成为美国教育研究的主导,研究实证式教学模式成为美国大学教学的基本模式[5]。19世纪80年代,研讨式教学法开始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历史和社会科学专业应用。20世纪中期,美国哈佛大学对本科生低年级进行研讨式教学法的实验。教学实验连续进行三年,研讨课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受到了学生和教授的热捧。20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学本科生阶段教学改革重要举措之一是低年级研讨式教学法。21世纪初,美国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专门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情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84%的研究型大学开设了研讨课。由此可见,研讨式教学法对美国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教学特点
(1)多种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法被引入美国后形成了多种模式,以哈佛大学模式和杜克大学模式最为典型,两个大学在设置课程上虽有所不同,但是本质是一致的。哈佛大学从1959年开始设立习明纳,设立伊始,每年开设的一年级研讨式教学课程只有十几门。1995年后,联邦政府开始实施资助计划,课程不断增加,2003年哈佛大学低年级研讨式课程已经达到103门,课程涉及到的领域广泛,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的课程主题与当下热点结合比较紧密,如从2003年到2004年开设的研讨课主题就有“人类对环境系统的改变”“科学与技术”“西方眼中的中国”等等,这些主题也正是学生和教授关心的热点问题。哈佛大学主要将课程设置成单一主题形式,班级规模控制在14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讨论研究,课堂座位环形摆放,以便于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杜克大学从1991年开始设立跨学科习明纳“FOCUS”,即“一年级综合学习机会”,该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只针对一年级学生,想要参与的学生必须在秋学期和春学期开课前提出申请。“FOCUS”课程在秋季开设的数量多于春季,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由研讨部分、自主选择部分以及跨学科研讨部分组成。每年学习的主题也会随着时下热点发生变化。以2009—2010学年度为例,杜克大学开设了以2个春学期系列、11个秋学期系列构成的13个FOCUS系列,像春学期系列就包括:创业挑战和中东与远东的穆斯林文化[6]。
(2)教学形式升级
美国大学教学形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讲授-考试”教学模式[7],教授们准备好投影材料和教案进行讲授,学生们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与这种传统模式相比,研讨式教学法的引入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改变以往教学的死板、墨守成规,集体研究讨论氛围更加催人向上,研究过程被很好地带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学和研究的统一,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问题的质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研讨课内容合理及课程目标改变
研讨课内容设置人性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在哈佛大学刚刚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教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出现了偏离,导致学生对教学的文献资料难以消化,讨论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随后,哈佛大学以此为鉴,完善了研讨课的内容,使其更加人性化,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合理地安排研讨课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开设研讨课过程中,课程目标也相应变化,比如杜克大学的FOCUS课程系列,希望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四种能力:首先,对待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能够从多学科视角去考虑;其次,能够正确评价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再次,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思考;最后,能够在公共场合自信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6]。
3.发展趋势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就一直尝试改革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对教育投入巨额费用,如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教育经费投入达1 000多亿美元,鼓励创新教学方式,发展优质教育,高等教育机制从评价“投入”向更多“产出”转变。
(三)加拿大
1.发展历程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作为西方国家的加拿大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战争中,再加上30年代的经济危机,加拿大的高等教育遭遇了巨大的冲击。联邦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应对战争和经济危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此刻研讨式教学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加拿大各高校开始引入该教学法,目前研讨课已经成为加拿大高校课程教学主要方式之一。
2.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设计严谨
加拿大大多数课堂的课桌设置成“U”字形或者扇形或者圆桌形,将学生分成5至7人一组,实行小班教学。教授先花一半时间讲课,提出一些与课程紧密相关的重难点问题,再预留时间给学生讨论研究。在“真理高于一切”的理念指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研讨课的内容按照主题概述和研究讨论展开,过程严谨,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没有丝毫的随意拖拉。研讨课上,学生要想参与到课程讨论中去,就必须主动学习,提前搜集以及预习相关材料。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学生阅读相关课程读物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与传统的最终控制成绩相比,能有效保障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保持学生的学习劲头。
(2)人性化教学
加拿大高等教育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学理念。加拿大的研讨课更是将这种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开设的研讨课程主题种类多,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负责。研讨课的开展不仅仅限于课堂之上,更重视课外实践,有些研讨课就给予了学生课外工作的机会,比如,学生可参与教师的研究,如实验室研究、图书馆和档案馆研究以及课外实地考察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像是一种长期辅导和合作的朋友关系,人性化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3)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活跃
在研讨课课堂上,无论是本科生的课程,还是研究生的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活跃。研讨课开始之前,教授通常提前发放教学讲义或者告知学生根据提供的网站下载好资料。课堂上,学生可随时打断教授举手进行提问,有时也会出现教授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教授都坦诚面对并鼓励学生一起讨论,教授也会走到台下和学生互动。研讨课堂整体氛围异常轻松,学生全身投入其中。
3.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顶尖人才的培养,以期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加拿大政府也不例外,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和投入。2000年2月,加拿大教育部联合统计局发布了《1999年加拿大教育指标统计报告》,预测本国21世纪教育发展动向[8]。2002年发布了《加拿大创新战略》,明确知识科技时代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该文件是加拿大在2002年到2010年之间指导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同时加拿大政府继续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如2000年实施的“加拿大首席科学家”项目首次拨款达9亿加元。加拿大政府以此希望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一)创建适合研讨式教学的设备及环境
无论是最先启用研讨式教学法的德国,还是后来居上的加拿大和美国,这些国家高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都是与研讨式的教学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德国的大学就是将课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级别的研讨式教学方式;美国高校也是如此,而且采取小班教学,控制教学规模;加拿大更是把课桌设置成“U”形、扇形以及圆桌形,以此更加方便讨论研究。而纵观我国高校教学环境,千篇一律,像高校本科生阶段大部分是在大教室里开展教学活动,效果差。虽说我国学生人数多,全部像德、美等国那样开展小班教学做法不切实际,但是我国高校可以立足实际,试点创建适合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环境,更新其教学设备。
(二)改革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模式
虽然说完全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发展的趋势所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学分制改革而言,教育观念存在很大问题,高校普遍采取修满学分即可毕业的制度。然而,大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通常为了学分被迫选择。同时,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老师还存在局限性。而纵观国外,如美国,课程的开设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来,确保学生有激情投入到感兴趣的课程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国高校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当然,提高教学效果并不仅限于观念的转变,与教育经费的投入、课程种类的多样化以及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都有着密切关系。完善学分制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研讨式教学法的研究
研讨式教学法受到众多国外名校的追捧,对激发人的潜力、培养顶尖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德国作为最先开始和完善现代意义上的研讨式教学法的国家,其中不少学者对该教学法的潜心研究功不可没,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我国学者应该加强对研讨式教学法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应该重视并鼓励对其的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双管齐下,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法。
(四)高校注重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教师要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加强对专业知识整体框架的构建,改变传统仅仅“讲授知识”的理念。我国高校本科生学的东西虽多,但大部分课程只是泛泛而谈,涉及到的专业性内容肤浅,相比之下,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不及西方高校学生,这主要是由于西方高校在本科生阶段就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德国、加拿大的高校教授在课堂都是起引导作用的,先讲授一部分知识,然后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讨论,自主撰写论文或是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注重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采取研讨式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取课题,小组研究讨论,自行撰写报告或者论文。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学生的报告及论文撰写能力的训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加强大学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氛围是开设研讨式教学法保质保量的前提,同时,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又会促进学校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氛围。如德国、美国等高校有着良好的科研氛围,大学教师能够潜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从而产生了一批享誉国际的大师级人物,而这些大师的存在又会带动高校学术氛围建设。因此,良好学术环境的营造是其前提,至关重要。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合作精神
通过对德国、美国以及加拿大三国教学法的研究,不难发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研讨课顺利开展的基础所在。比如,加拿大的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课堂学习氛围活跃,教师随时点名提问,学生随时打断教师讲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新的问题。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有时也无法当场给出答案,但都坦诚面对,并鼓励学生一起讨论寻求答案。我国高校在引入该教学法的同时,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求知识,在引导学生激烈的辩论时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无论是性格外向还是性格内向的学生,都要给其机会发言,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1] 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8-111.
[2] 杨建华,井天军,温渤婴.德国高等院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4-15.
[3] 王林义,杜智萍.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外国教育研究,2006(7):77-80.
[4]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8.
[5] 康绍芳.美国教育学界精英形成的社会条件和内在机制[J].教育研究,2014(10):136-145.
[6] 王俊.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探析——以杜克大学FOCUS课程为例[J].高教探索,2011(2):89-93.
[7] 苏玉霞.习明纳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设置与采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4):111-113.
[8] 和学新,杨静.新世纪以来加拿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6):36-45.
责任编辑:王茂建,吴 强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s of the Reform of the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
ZHENG Jun,ZHANG Ran
(Financial School,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Anhui 233041,China)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world-class talents abroa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eminarstyle teaching method in Germany,England and Canada by using the history research method,the descrip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document research method by tak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as the main line,to provide some useful experiences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research style;teaching mode;reform;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G642
A
1673-8004(2017)04-0083-07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4.014
2016-11-21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 “财经类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16jyxm0010);安徽财经大学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卓越保险管理人才”(aczyrcpy201402)。
郑军(1976— ),男,重庆开县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张冉(1994— ),女,安徽无为人,本科生,主要从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