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增洋,韩翠婷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财政支出结构与大城市化的城镇就业效应研究
汪增洋,韩翠婷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增加城镇就业是加快人口城镇化发展和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支撑。利用2007—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软件stata12.0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和大城市化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大城市化对城镇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提高大城市比重有利于提高城镇就业水平。从财政支出结构上看,教育支出对城镇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就业的影响不明显。财政医疗支出对城镇就业的影响为负,但医疗产出性指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为正。
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就业;大城市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每年大量新生劳动力面临着“就业难”的处境,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城镇就业,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路径。在城镇化发展路径上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哪种路径对促进城镇就业更为有利,值得研究与探讨。
从我国的城镇化战略上看,从20世纪80年代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到20世纪90年代的“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到21世纪初的“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战略重点从控制大城市发展,开始向积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转变。一些学者关于我国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化路径的研究也得出应该积极发挥大城市作用的结论。王小鲁基于跨国数据实证研究城市规模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发现我国一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太少,需要增加上百座百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通过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发展[1]。张自然、张平、刘霞辉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由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阶段,转变为城市化中后期的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增长的阶段,需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效应对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因此,应积极利用大城市在空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2]。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旨在积极发挥大城市的作用,但还鲜有文献分析大城市化对城镇就业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有效发挥财政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对稳定和促进就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类型公共财政支出对就业影响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比重高的地区意味着拥用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就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傅勇和朱翠萍分别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性支出和非经济性支出,研究发现非经济性支出对就业具有长期效应,而经济性支出只具有短期效应[3-4]。王志宇和邱兆林分别研究了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5-6]。这些文献关注的是对总体就业的影响,没有考察财政支出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我国农业就业具有蓄水池的作用,统计资料中的农业就业量事实上被严重过高估算了。都阳、王美艳把农村劳动力按人月进行核算发现,我国务农劳动力总数仅为1.92亿,官方统计把农业劳动力总数高估了1亿多,高估比例为54.5%[7]。因此,关注城镇就业,研究结论更为可靠。
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侧重研究大城市化和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对我国城镇就业的影响。
(一)模型建立
地区劳动就业量由劳动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在劳动需求方面,决定劳动就业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是劳动产出效率和劳动力成本,设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分别为:
其中,y、k、l、A、c、w、r分别为产出、资本、劳动、技术水平、成本、工资、利息率。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求成本最小化的要素投入,假定地区间的利息率相同并放入误差项中,经取对数后得关于劳动需求的计量方程为:
在劳动供给方面,获得最大化是劳动供给的主要目的。假定地区劳动就业的效应函数主要是由地区工资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决定[8-9],效用函数为:
(4)式中的w为地区工资水平,q为地区生活质量水平。假定劳动者是自由流动的,地区之间劳动就业获得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表示为:
一般来说,公共财政支出对提高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支撑性作用,可用地区财政支出的情况反映地区生活质量水平q。大城市不仅集聚了各种先进生产要素,且具有强大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系数A可用大城市的情况测度。工业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服务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和拉动城镇就业增长的后续动力,经济结构升级是促进城镇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6)式中加入反映经济结构升级的解释变量。设定面板估计方程如下:
em为城镇就业人员数,gurb为大城市化率,fina为公共财政支出比重,indu为经济结构升级,GDP为地区生产总值,i代表省市,t为年份,u为误差项。
(二)数据说明
方程(7)中各变量的定义如下:城镇就业人员数(em)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与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数之和。参考余华义(2015)[10]的做法,用100万以上市辖区人口的城市市辖区人口比地区总人口表示大城市化率(gurb),部分省市无市辖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用省会市辖区人口比该地区的总人口计算大城市化率。考虑地区人口、经济总量的差异,政府财政支出结构(fina)用医疗财政支出比重(medi)、社会保障支出比重(secu)、教育支出比重(edu)衡量,分别用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值。用第一产业产值比×1、第二产业产值比×2、第三产业产值比×3的和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产业结构升级 (indu)。地区生产总值(GDP)调整为2007年为基期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及各省的统计年鉴。剔除了西藏自治区与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最终得到26个省2007年至2014年的面板数据。
将数据代入模型中,得到如表1所示统计结果。
表1 面板数据检验结果
由表1可知,大城市化率(gurb)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大城市化对城镇就业人数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大城市化率每提高1%城镇就业人数增加0.200%。与小城镇相比,大城市具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生活便利,同时岗位选择丰富,就业机会充足,吸引劳动者就业。财政支出结构中,社会保障支出比重(secu)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社会保障对城镇就业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社保体系尚不完善,通过社保途径促进就业的机制还不畅通,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对城镇就业人数增加的推动作用。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教育支出比重(edu),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教育支出比重增加对城镇就业有促进作用。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本的有力途径,人力资本价值高的劳动者就业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可替代性弱,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进入城市打工的劳动者越来越重视其子女的学习教育,优秀学区也是吸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原因之一。医疗支出比重(medi)的系数为负,模型(1)中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每提高1%城镇就业人数减少0.087%,与完善医疗服务促进就业的预期结果相悖,为探寻可能原因,在模型(3)中,将投入性的公共财政结构变量替换成产出性的医疗指标每千万人均民营医院数(hos),系数显著为正,每千万人均民营医院数增加1%,城镇就业增加0.077%,说明民营医院数的增加对城镇就业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比模型(1)和(3)可以看出,医疗财政支出对城镇就业起到反向作用,民营医院促进城镇就业效应显著,说明在就业方面,公共财政部门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不如社会资本的投入回报大。可能的原因是,相较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更能满足劳动者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提供公立医院不能提供的康复、养老等服务。
产业结构升级(indu)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城镇就业人数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的确能够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就业,调整产业结构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推进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GDP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城镇就业人数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较高的GDP意味着更好的经济状况和地区经济的增长,也就意味着相对更高的收入,而收入是吸引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条件。
利用2007—2014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对公共财政支出、大城市化以及其他因素对城镇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公共财政支出各个分项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各不相同,教育支出对城镇就业的正向效应显著,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不甚明显,医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对城镇就业产生反向效应,民营医院数目的增加则对城镇就业有促进作用。大城市化的影响效应也颇为显著,人口规模的增加促进城镇就业。根据研究结果,为更好地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调整财政结构,增加教育支出
财政支出结构中教育支出对城镇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应该调整财政政策,将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增加,更有利于促进城镇就业。社会保障支出对于城镇就业的作用不大,当前社会保障工作重点还是应该在于消除城乡二元制,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筹。医疗支出比重对城镇就业起反向作用,当前阶段不应该盲目增加医疗财政支出比重。
(二)扩大城市人口规模,逐步转移城镇化重心
大城市化能有效促进城镇就业人员的增加,结合各国的人口大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重点将会从中小城镇逐步转向大型城市,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势在必行。因此,应缓步放开对流动人口的限制,吸纳农业人口,统筹城乡制度建设配套公共设施,提高大城市管理规划水平。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城镇化向大城市推进的同时,要注意中小城镇的建设,利用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将大城市作为中小城市发展的依托,促进大城市、中小城镇和农村三者共同发展。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民营医院管理
民营医院的扩张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能够增加城镇就业的人数,但目前在我国,营利性卫生机构仍然面临着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偏见严重、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部门,给予政策优惠,促进民营医院的建设。要打破公立医院的部分垄断现状,给予民营医疗部门更多的自主权,使医疗市场形成良性竞争,让人民自行选择与消费。同时,要完善民营医院的配套政策,形成针对民营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体系。
[1]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0-32.
[2]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4(2):58-73.
[3] 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J].经济研究,2010(8):4-15.
[4] 朱翠萍,蒋智华.政府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与政策建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3):53-61.
[5] 王志宇,田金信,王文静.财政支出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J].预测,2012(3):19-23.
[6] 邱兆林,马磊.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2):22-30.
[7] 都阳,王美艳.中国的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重新估计与讨论[M]//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0-104.
[8] GLAESER E L,SCHEINKMAN J A,SHLEIFER A.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iti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1):117-143.
[9] RAPPAPORT J.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quality of life[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9(6):779-804.
[10]余华义.城市化、大城市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变动[J].经济研究,2015(10):104-118.
责任编辑:王茂建,吴 强
The Effects of Public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and Great Urbanization on the Urban Employment
WANG Zengyang,HAN Cuiting
(College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Increasing the urban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7 to 2014,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s of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and great urbanization on the urban employment by using the stata12.0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at urbanization has an obviou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rban employment.Improving the proportion of large citie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urban employment.In terms of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education expenditur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rban employment,while the impact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on the urban employment is not obvious.The impact of finance medical expenditure on the urban employment is negative,but the impact of medical productive indicators on the urban employment is positive.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urban employment;great urbanization
F241.4
A
1673-8004(2017)04-0120-05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4.020
2016-12-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空间分布优化的城镇就业效应研究”(13BJL073);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社会保障支出的城镇就业效应研究”(ACYC2015066)。
汪增洋(1977— ),男,安徽凤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韩翠婷(1995— ),女,安徽庐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