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敏
(湖北民族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民族地区蝙蝠纹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以利川大水井古建筑为例
舒敏
(湖北民族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蝙蝠纹是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福”文化的表现。文章以利川大水井蝙蝠纹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入手,从中发现作为“川盐”背景下发展的蝙蝠纹样,不仅是人们需求导向的物化表现,而且还是李氏家族彰显自家家族实力的财富象征。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用在建筑上,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更折射出趋利避害、追求圆满的民俗观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大水井;蝙蝠纹;审美特征;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传统吉祥纹样的使用,几乎贯穿了整个民族的历史,其纹样的形式是人们基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理性与感性结合的再创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蝙蝠纹样,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从古至今它们还普遍存在于建筑装饰、家具器物等上,它是中国传统纹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纹样,其形式的发展和演变,折射出的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建筑装饰纹样中,蝙蝠纹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装饰纹样图案。
“大水井”古建筑群所处的位置在利川市柏杨坝镇境内,柏杨坝镇为《龙船调》的发源地,也是川、鄂、渝三省交界地,历史上曾长期为四川所管辖,属于巴楚文化交界地带。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水井古建筑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它始建于明代中叶,终于民国,其建筑群的名字由“取水地而命名”,也因“水井”而出名。整个建筑主体主要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三个部分组成[1],其中宗祠和庄园保存比较完整,整个建筑群也是现存较为完善的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
元、明时期,利川大水井隶属于黄土司的管辖之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2],李氏高祖李延龙由湖南经商落业至此,与当地黄土司结识,起初为黄氏账户,最后以盐为发展渠道,成为当地巨富,进而取代黄土司的管辖地位。从李氏高祖李延龙至其子孙6辈人的经营发展,使得整个建筑面积达到12 0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宏伟大气,堪称完美。宗祠建筑主体主要为殿堂式结构,整体呈中轴对称分布,沿中轴分布的建筑主体依次为:前殿、拜殿、祖宗殿。整个宗祠建筑面积多达3 800平方米,房屋60余间。庄园建筑与宗祠呈对角相望状态,处在宗祠的西南位置,距宗祠150米左右,整个庄园建筑面积达到6 000多平方米,房间170余间,天井24个。庞大的建筑规模,加之李氏家族的人多经商、留学,频频接触多元文化,使得建筑多为中西结合的样式,属于典型的移民风格[3]。其中“庄园”内部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左边采用西方的罗马柱式建筑,右边则是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模式。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使得整个建筑群工艺精湛、古朴大气和气势磅礴,不仅体现了其发展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当地人较高的审美眼光。
李氏古建筑群迥异的建筑风格,造就了他们在建筑装饰上也深有讲究。建筑主体中出现大量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其中要数蝙蝠纹的样式居多,这些蝙蝠纹造型精炼、概括,都是人们依据日常现实,对蝙蝠外在的一种美化再现。根据大水井古建筑装饰中蝙蝠纹样的外在造型,可将蝙蝠纹分为具象写实型及抽象简化型。
(一)具象写实型
1.正面W形
从整体上来看,蝙蝠纹以翅膀为中心呈对称分布,主翅以驼峰形或躬背形为主,边缘线以云纹或是浪漫曲线勾勒;前翅沿着主翅方向延伸且翅头内勾;翅膀整体似“W”形,双翼稍低于头部或是平行于头部;躯干为椭圆形或直接用云纹表示;头部用如意纹或正视变体三角形表示,五官具象。以正面“W”形出现的蝙蝠纹共有9只且都处在宗祠建筑装饰上。如:宗祠厢房的木隔栅窗上蝙蝠纹(如图1所示),共4只;宗祠“过失桥”上的蝙蝠纹(如图2所示),共4只;宗祠梁枋上的蝙蝠纹(如图3所示),共1只。
图1 宗祠厢房木隔栅窗上的蝙蝠纹
图2 宗祠“过失桥”上的蝙蝠纹
图3 宗祠梁枋上的蝙蝠纹
2.倒“V”状
蝙蝠整体呈对称分布,主翅为躬背形且处在头部下方,呈合抱状,边缘线用波浪或曲线勾画;复翅多用如意纹勾勒,前翅沿着主翅的方向向下延伸,端头内勾;躯干与尾部用花瓣装饰或者直接勾勒成如意纹状;头部呈正视三角形或如意纹状,五官刻画具象。像这种类型的蝙蝠纹共出现2只,分别处在庄园小姐楼的窗户上(如图4所示)及宗祠的梁枋上(如图5所示)。
图4 庄园小姐楼窗户上的蝙蝠纹
图5 宗祠梁枋上的蝙蝠纹
3.斜飞式
从蝙蝠纹整体上来看,翅膀为斜飞状,多以半侧视立体形态为主,属于非对称式;躯干和尾部一般不做多的表现,如果表现的话,只表现躯干和尾巴的一部分;头部常以正面示人,五官用具象手法表现或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以这种类型出现的蝙蝠纹共有3只且都出现在庄园建筑装饰上,如下图所示(如图6、图7、图8所示),都为庄园窗户上出现的蝙蝠纹样。
图6 庄园窗户上的蝙蝠纹
图7 庄园窗户上的蝙蝠纹
图8 庄园窗户上的蝙蝠纹
(二)抽象简化型
古人一般采用简约、概括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蝙蝠的外在形象。这种抽象化的造型方式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是完全的抽象,仍基于形体的现实原型。在大水井建筑中多采用抽象化形式来展现蝙蝠的外在形象,通常以蝙蝠的原型做样本,以线造型多采用弧形线,线条流畅具有韵律感,画面形象充满动势。平面化的处理手法,运用多视角、简化的方式,来展现变形后的抽象蝙蝠纹样的美感。以抽象简化形式出现的蝙蝠纹较多,且数量惊人,其中以宗祠为主出现的蝙蝠纹较多。从整体上来看,创作者依据自己的意向只表现了蝙蝠纹的外部特征或只抓住蝙蝠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如图9为宗祠梁枋建筑上出现的蝙蝠纹,作者巧妙地运用扇形来表达整个身体,并简单地刻画头部;图10出现在庄园建筑上,以悬鱼的形式出现,代替了原来鱼的形象;图11为宗祠拜殿墙壁上“从天而降”的蝙蝠纹,作者采用简单的伞状形式表达了蝙蝠的整个身体,且对头部只做简单的刻画。
图9 宗祠梁枋上的蝙蝠纹
图10 庄园建筑上的蝙蝠纹
图11 宗祠拜殿墙壁上的蝙蝠纹
(一)技艺美
自古以来,土家族人勤劳勇敢,善于把雕刻技术和日常审美相结合。常见的雕刻技艺主要体现在木雕、石雕和灰雕上,他们把这种技艺发挥到极致,以达到审美与技艺的完美融合。以木雕形式出现的蝙蝠纹多存在于建筑的门窗上,多采用镂空雕、透雕、平雕等木雕表现手法来展现蝙蝠的外在形象,以达到技艺与审美的高度统一;以石雕形式出现的蝙蝠纹多存在于宗祠的“过失桥”及石窗上,采用线刻及镂空雕的表现手法以达到一种极致的境界;灰雕技术盛行于明清两代,多出现在宗祠、寺庙建筑上。宗祠拜殿的墙壁上的蝙蝠纹就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造型精美、气势恢宏。
(二)造型美
在自然生态中蝙蝠好夜间出行且相貌丑陋,常以恐怖之态示人,但这些都不影响蝙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了完美蝙蝠的外在形象,人们改变了蝙蝠原有的样子,使之在传统吉祥文化的熏陶下,被演绎成极具民族个性的装饰纹样。
1.夸张简约
创作者在创作蝙蝠形象时一般根据自己的想象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对蝙蝠的次要部位进行省略,抓住蝙蝠的重要部位、重要特征,将蝙蝠不完美的地方变得生动形象化。蝙蝠纹样的变形使用不仅增强了建筑装饰空间美感,还体现了土家人对形式美感的注重。
2.移形换色
现实生活中的蝙蝠,无论是头发还是身体,均以黑色呈现在人们的视域下,常给人恐怖、阴森的感觉。为了改变蝙蝠这一外在形象,创作者常常用移形换色的形式来增进纹样装饰美感。出现在宗祠拜殿墙壁上的那只“从天而降”的蝙蝠纹就是用黄色和红色两个颜色代替蝙蝠身体原本的颜色,一方面用来增进美感,另一方面借红色谐音寓意“天降洪福”。
3.适形而制
由于工艺载体的不同,创作者在制作蝙蝠纹样时会根据材料适形而制,以达到增强美感的目的。例如小姐楼窗户上的蝙蝠纹样就是采用了适形的造型方式,创作者根据窗户的形状来设计蝙蝠纹形状,使得窗户与蝙蝠纹样很好地融合起来,既传达了美满祝福又增强了独特的美感。
4.形态多样
创作者根据蝙蝠纹的外在形态和飞行方式,将蝙蝠分为正面“W”形、倒“V”形和斜飞式,每个类型的蝙蝠都各不相同。在外在形态的表达上注重透视关系的表达以及细节的变化,使得每一处的蝙蝠纹样形态各异、形式多变。
(三)构图美
1.构图饱满,主题突出
构图美不仅体现在构图的形式上,还体现在整个装饰的布局上。在李氏宗祠厢房的木隔栅窗上,为了凸显“福”“寿”的主题则将蝙蝠纹与“寿”字纹组合在一起,另外为了让蝙蝠纹形成一种连续的感觉,创作者特意将“寿”字纹做成圆形,让四只蝙蝠纹围绕着“寿”字纹,以凸显“连绵”之意。除此之外创造者还注重疏密结构,在窗户空白处加上其他吉祥图案,这些方面使得整个画面富于节奏且实而不密、多而不杂。
2.散点透视,置陈布势
散点透视美通常表现在自由排列式构图上,这种构图方式通常使得画面变化万千、扑朔迷离。在大水井建筑装饰上常采用这种散点透视将其他装饰纹样和蝙蝠纹组合在一起,使得画面更具有生动性、层次感和节奏感。这种构图方式通常需要有精密的构思,不是简单地将纹样进行组合,而是以一种虚实结合的理念来打破常规的严谨与刻板,以达到一种静而不乱、疏而不散的境界。
3.意象造型,平面化装饰
在大水井的建筑装饰中,随处可见的是形态各异的蝙蝠纹样。为了协调画面,建筑装饰上的蝙蝠纹多以意象造型为主,多注重点、线、面结合,多以平面构成的装饰方式为主,体现着较高的审美意蕴。这种装饰手法使得蝙蝠纹样在装饰上形成一种均衡、协调的美感。
(四)色彩美
材料自然美。从色彩上看,蝙蝠纹多出现在以木质材料为主的门、窗户和房梁上,它们充分利用木质材料的本身,来展现材料的自身美,凸显了木质材料原有的色泽感、质感和肌理感。另外蝙蝠还大量地出现在砖石材料上,“过失桥”和石窗上的蝙蝠均以砖石材料为主,这不仅展现了石质材料的质感美、纹理美,还凸显了材料本身的自然美感。
材料着色美。色彩的使用不仅凸显色彩本身所预示的吉祥寓意,还增加了装饰美感。宗祠拜殿墙壁上以灰雕形式出现的蝙蝠纹,主要以黄、红两种色调为主,其中红色色调比较多,以此来突出蝙蝠自身的色泽感、喜庆感。因为红色是一种喜庆色为人们所喜爱,再加上“红”字又与“洪”字同音,预示着洪福无量,所以红色色调用得比较多。另外,在部分门窗上建筑主人为了突出美感,将建筑主体涂上颜色,以朱红色、赭石色和木质黄为主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颜色逐渐加深,使得整个建筑变得更加恢宏、典雅。
蝙蝠纹大量的出现在大水井中其实有着社会化的原因,包含着川盐古道的发展及建筑者自身炫富的因素,分析蝙蝠纹大量出现在大水井中的原因,能很好地延伸到对蝙蝠纹文化内涵的分析。
(一)蝙蝠纹大量出现在大水井的原因
蝙蝠纹出现在土家族区域较多,几乎成了百姓恒常选定的主题。其原因之一是明清时期图像“暗喻、隐喻”的风行。蝙蝠图形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纹样装饰的形式出现,而到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明清时期,蝙蝠纹样开始大量流行且经久不衰,成为了人们恒常选定的主题。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明清时期,暗喻、隐喻用得非常多,人们经常托物言志、附会象征。而作为有着吉祥寓意的蝙蝠纹样自然成为人们表达美好心愿的桥梁依托。“蝙蝠”的“蝠”无论读音还是字形都与“福”有相似之处,符合大众求“福”心理,所以造就了以蝙蝠为创作原型的吉祥图案及作品层出不穷,为此以蝙蝠为主的装饰纹样也在民间盛行且历经朝代变迁而久盛不衰。原因之二为社会原因。川盐古道的发展给李氏家族带来巨额财富。川盐古道是一条跨区域配送食盐的通道,它是在长期的盐业运输当中发展起来的,源于川南及渝东,对黔、渝、鄂、湘交汇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恩施地区是“川盐入鄂”的通道,川盐古道的发展促进了沿途商业经济的发展,大水井就是在川盐入鄂的兴起中发展起来的,据资料介绍李氏家族是以经商的方式发展起来的,而盐的运输以及贩卖促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盐业的运输、传播带来了大量的汉文化传入,这种文化传播的力量多体现在建筑及当地审美习惯的变化上。李氏家族在当时富甲一方,为了对外彰显自家的实力,他们会把那些外来的彰显财富与力量的物质化对象,转化成为自己炫富的标志。在建筑装饰上他们大量使用非语言性财富符号[4],作为吉祥、财富的代表——“蝙蝠”“白菜”“寿字”等吉祥纹样被大量地运用到建筑装饰上,在传统语境中它们是“福”“财”和“寿”的象征。其中以“福”“富”为代表的蝙蝠纹居多,这些都是人们需求导向的精神物化,它彰显的是李氏家族显赫的财富实力,以及人们对幸福、圆满的高度追求。
(二)大水井蝙蝠纹样的文化内涵分析
1.祈福纳瑞
中国传统的民间审美活动注重的是精神的表达,作为建筑上的装饰纹样,人们不仅赋予它们美化建筑主体的作用,还赋予其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吕品田先生曾经在《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提出:“中国民间的审美哲学是注重精神功利性的‘美学’。在民间美术中,诉诸视觉或其他感觉方式的空间形象被赋予一种特别的形式意义——脱离尘寰的‘他性’,它克服现实原型的有限性而成为生活中寄托理想的‘虚空间’。”[5]受到传统民间美术观念的影响,蝙蝠纹样的出现融入了大量的审美价值及文化内涵。蝙蝠纹作为一种传统装饰纹样出现在古建筑上,不仅用于审美装饰,更多的是寄托了主人内心美好的愿望;大水井中大量出现的蝙蝠纹其实是百姓思想自然流露的一种具体表现,百姓一般都有“趋利、避害和求福”三种功利心理倾向,从这些蝙蝠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对喜庆氛围的营造、吉祥祝福的表达已经成为人们思想观念中必不可少的产物,它是对传统“福”文化的表达,其归根结底还是人们求“福”的心理所致;另外大水井中的蝙蝠纹又是民俗符号的代表。“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6]作为民俗符号的代表——蝙蝠纹,它所表达的都是“祈福纳瑞”的吉祥主题,这些信息的传达,正是人们观念中“约定俗成”的民俗传承法则,表达了人们对“福”的向往。
2.“盐神”崇拜
“一定区域内的民间信仰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特征,历史时期民间信仰的形成是与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式等密切相关的。”[7]“盐神”崇拜是在盐业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并广泛流传于盐产区和运输道路上,它是民间自发的一种精神信仰,是人们精神上寻求平安吉祥的内心诉求,人们常常会拿与“盐”相关的神话传说或是吉祥物联系在一起,并把它们作为盐神加以供奉,以求平安、富足。大水井是在川盐运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盐的运输及贩卖使得李氏家族在当地富足起来,大水井古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与“盐”息息相关,为此李氏家族的人员不乏对“盐神”的崇拜。蝙蝠纹的大量出现其实弥补了人们对“盐神”崇拜的空缺,因为在民间蝙蝠常被称为“盐老鼠”,名字与“盐”相关且又是祈福庇佑、辟邪和求福的象征,加上当时“盐神”崇拜的风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们都会觉得它就是“盐”的保护神,从而自然地把蝙蝠作为“盐神”加以崇拜。
3.宗族力量的表现
大水井古建筑中大量出现的蝙蝠纹其实是建筑主人炫富的一种标志,彰显的是一种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的体现其实是李氏家族对外宣扬自身强大的一种有力标志,宣扬的是一种强大的宗族力量。如:大水井古建筑属于典型的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其宗法制度在整个社会群体中表现得很明显。作为宗法制度的物化象征——宗祠,除了具有管理宗族日常事务的功能,还具备敬宗收族、维护当地社会伦理秩序的功能。它是宗族力量的核心体现,寄托着宗族成员们强烈的归属感。蝙蝠纹大量的出现在宗祠上其本质目的是为了对外彰显自家实力,提高家族威望,巩固家族地位,强化家族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深化李氏族人对自身的认识,强调了李家人对“多福多富”身份的认同。蝙蝠大量出现在大水井建筑上其实是增强宗族力量的表现,其中家族文化里所包含的“福”文化,这不仅增强家族凝聚力,还维护家族内部秩序稳定,以保家运长久。
4.“合和圆满”的精神追求
从蝙蝠纹的类型上来看,无论是正面W形的还是倒V形的蝙蝠纹,它们双翼的翅头都朝内勾,整体呈合抱状或聚拢状;从整体的布局上来看,蝙蝠纹样常以单个或双个的构图形式出现,整体造型呈半圆或整圆状。综合分析出现在大水井中的蝙蝠纹在整体视觉上给人一种内收的凝聚力,这种内收的感觉是一种“圆满”“合”的再现,体现了人们对“圆满”“合”的追求,是传统民俗文化完美诠释的体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是儒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观念的产物。
装饰是对美的增进,形式依随着功能。蝙蝠纹作为传统的装饰纹样作用于建筑上,不仅兼具实用功能还兼具审美功能,体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的结合,使得精神与物质达到高度统一。这些蝙蝠纹样都是中国传统“福”文化的表现,它是在“川盐”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化因素,这些因素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它是人们“祈福纳瑞”的物化表现,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表达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同时它也是“盐神”崇拜观念下的物化表现,它是盐道发展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中所形成的保护神,是寻求平安、富足的“盐神”;另外它还是李氏家族对外彰显自家实力、巩固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一种强化宗族力量的表现,强化了李家对“多福多富”的身份认同,深化李氏族人对自身的认识。无论从蝙蝠纹的类型上还是构图来说,它都是对传统民俗文化“和合美满”的最好诠释,体现了人们内心美好的追求。总之,把它作为一种建筑装饰作用于古建筑上,其所蕴含的审美特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更折射出一种趋利避害、求圆满的民俗观念。
[1] 王莉,吴凡.鄂西大水井古建筑群考察报告[J].华中建筑,2004(2):97-99.
[2] 张枫.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李氏宗祠[J].春秋文物,2007(3):57-63.
[3] 赵逵.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中的聚落与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孙勇,祁丽萍,杨晓方.财富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研究——以大水井古建筑群的财富呈现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6(3):115-117.
[5]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5.
[6] 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3):39-53.
[7] 尤思,聂康才.川南盐道古镇聚居形态特征及其更新设计保护研究[J].四川建材,2013(1):81-83.
责任编辑:罗清恋
An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at Pattern in Ethnic Areas——A Case Study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Lichuan Large Wells
SHU Mi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 Hubei 445000,China)
Bat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uspicious decoration pattern,which is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blessing”culture.In this paper,the bat pattern of Lichuan Large Wells i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and from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it found that the bat pattern developed as the background of “Sichuan salt”is not only the materialized performance of people demand,but also the wealth symbol of the Lee family.As a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le,it not only meets people’s aesthetic needs,but also reflects people going after the gain and avoiding harm,the pursuit of a successful concept of folk,expressing the people’s desire for a better life and pursuit of“beauty”.
large wells;bat pattern;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connotation
J01
A
1673-8004(2017)04-0066-07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4.011
2017-05-09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空间视野下的湖北土家族村落艺术保护研究”(15D07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山土家族民间美术传承人口述史研究”(12EF118)。
舒敏(1990— ),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艺术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