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朝艺
摘 要 阅读与写作在语文学习中是两个有机联系的部分。閱读作为写作素材和措施的积淀,能为写作提供情感表示、语言描述的范式,小学语文的写作尤其要关注阅读。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写作的训练,通过阅读增进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更完美地阅读,读写组合,培养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阅读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3-0134-02
一、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主动辅导学生从观察入手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缺乏观察能力的人是无物可写、无话可说的。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问题就在于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缺少观察,印象含混,认识不深,什么都觉得很平常,因此就无话可说,无多少东西可写,更没了写作热情。从观察入手,学会了观察的办法,养成了随时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勤于观察,就会有无尽的写作素材,就能唤醒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推动他们去积极作文。自然景象中的风雪云雨、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季节的变化都是察看的对象,内容非常充足。小学生好奇心强,观察这些自然表象,可以使他们充满无限乐趣,以便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
譬如下雨下雪天,大人急着往家跑,而小孩子却往外跑,他们喜欢雨雪天,喜欢在雨雪天到户外去玩,他们会纵情地打水仗,掷雪球,即使弄得满身是泥水,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也毫无怨言,在大人的眼里是不可思议的,而对小孩子来说却是他们最大的开心。辅导学生时常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小学阶段的作文基本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写自己熟悉的人,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能调动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在详细的作文教学中,写人记事的作文似乎亦有定格,小学生仿效性强,他们借助已经学过课文进行套写,不须费神耗时,在原文上稍加更改就可成文,这种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他们身边所洞悉的人和事却懒得去写。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偷懒,学会了套写,学生不是在做作文,而是在找模式套文,这种表象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增强。
二、在阅读中储备作文素材
1.从课本中储备作文素材。语文课本中有好多课文都是储备素材的好资料,尤其那些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拔尖范文,为此,我在严格要求学生多读、多抄写、多背诵课本中的一些妙语佳句和精彩片断,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而后再仿照课文的谋篇格局,写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2.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储备作文素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增加阅读量的详细要求,我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长期展开课外阅读活动。阅读《白雪公主》羡慕她的美好,惋惜她命运的痛苦,愤恨她后母的的邪恶,庆幸她的最后的解放;阅读《水浒传》体会俊杰的执著无悔,感触激烈的战争场面;阅读《西游记》欣赏孙悟空嫉恶如仇的直率与坦荡,领悟师徒四人危难与共的真情,感触西天取经的付出和遭受的磨难……小学阶段应把握同学们的实际选择有益的、难度适中的名著,从中获得作文素材,以调动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3.阅读自然科学书籍,储备作文素材。阅读自然科学书籍,开拓知识面,拓宽作文视野,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发展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三、从阅读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
语文课文都是经验编者精选的拔尖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更深入地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耳濡目染,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印迹,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述的报告就会越来越迅速、精确、敏感。有计划地选择构思、结构、表示办法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加强了,胸中有了布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能有效促进写作程度和口语表示程度的增强。譬如教育家顾明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互融合的办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写作需要情感的投入,小学生在情感的领悟上,是需要通过适度的事例和情境来激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在阅读课文时寻找延伸点,辅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增进自己的感触并领悟,通过语言文字的积淀和运用将情感表述出来,增强写作质量。譬如《莲叶青青》一文的阅读中,教师要辅导学生领悟祖母对莲叶的深刻喜爱之情,从文本的刻画中,剖析是如何通过文字出现这种喜爱之情的。而祖母在将莲送出时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辅导学生考虑在将心爱的东西送出时,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祖母将一池莲的清凉送给同伴的慈善,又是一种对他人的呵护,学生可以从文章的阅读中领略祖母的这种呵护,体悟这种呵护的情感并用文字写作出来,对于文章语言和情感的领悟都能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吴乃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6,(12).
[2]刘长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36).
[3]杨多元.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策略谈[J].甘肃教育,2016,(18).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