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花
摘 要:语文教育如海一般广博,语文教育如天一般深邃,语文教育如虹一般绚烂,语文教育如路一般悠长,语文教育如日一般炽热。笔者是执着于提升语文教育水平的行进者,思考者,努力者,也是痛苦者。但内心始终对语文教学发展是深爱、执着的。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7B-0039-02
走上讲台,从事教学,悠悠数十载,困惑迷茫,突感失落;豁然顿悟,柳暗花明,个中滋味,了然于心。默默提醒自己困惑迷茫是对自己教学的否定,也是提升自己的动力;自信满满的时候是对自己教学进步的肯定,也是内心深处的欣然。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路上感动于学生现实和未来的成长,欣慰于学生多年后的牢记与惦念。自己会像希腊神话故事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不倦不怠,不弃不馁,自己会和学生一路采撷、一路聆听、彼此感动、用夕阳涂抹小路,将荆棘化为杜鹃。
回想参与教学之初,想法实在简单肤浅,实际效果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自以为只要在课堂中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就好,学生乐于上语文课就好,于是下大力气收集与高中语文课文有关的典故、故事,几乎所有课堂时间都是我在“津津”讲,学生在“专注”的听,从课堂的反馈和学生的眼神中“信任”“喜欢”,以为这就是语文课堂的活力和要领,我看到了所在。渐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此种想法、教法实在传统低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其中可以细化解读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各种文体的阅读理解和辨析上,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和选择中。自己的教学出发点低,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不明显。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参与、质疑,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一、创建课堂情境,拉近文本距离
高中语文课本中大量的古诗时代久远,学生在接受和领会时总是会有偏差谬误,在赏析古代诗歌的时候总是心生畏惧,无所适从,在做这类古诗阅读欣赏时也是不得要领。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通过教学课本中的古诗,来帮助学生拨开迷雾,由畏惧到喜欢,由不知所云到感同身受。我让学生先找到古代人和现代人情感上的相同之处,这就是一条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然后尽可能地创建情境,创建情境的原则是必须尊重诗歌本身,也就是立足诗歌,立足文本,当然可以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然后各司其“职”,再各尽其“情”,学生的参与体现在:一是先分析诗歌,解读诗歌,也就完成了对诗歌的初步鉴赏;二是再创造诗歌,首先完成了先“思”,然后通过联想深掘诗歌中的隐性信息,也就完成了对诗歌的二次鉴赏;三是创造具体的情境,比如创建各种各样的人物关系,尽可能利用有限条件再现情境,学生非常喜欢甚至期待这个时刻,也就完成了诗歌时空的转化,诗歌内在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地内化为自己的真实体验。在讲解《诗经·氓》时,我们就创建让学生演绎两个人物由相识、相知、热恋、结婚、婚变、决裂的整个过程,全程彼此的对话都是用诗歌的原文,模仿詩歌展现的表情语气。学生既达到了背诵的基本教学目标,最后在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环节上,学生也能自觉地立足文本解读人物,从乐听到了乐学、乐思,学生的课堂主导发挥有效。
二、洗濯学生内心,提高作文质量
生活中总有人令我们仰望,精神之伟大、理想之坚定、情感之执着、奉献之慷慨。他们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不同侧面洗濯着我们日渐麻木蒙尘的心灵,我们需要把他们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把他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去感知、感动、仰望、警醒。教学中在对人物的甄选上我采取的方式是不拘一格,尽可能涉猎不同领域的人物,比如学术界、商界、体育界、影视界、政界、古今中外,不一而足。然后将人物的事例以访谈的模式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全面再现,然后仿照“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模式,但不同的地方在于要用二百到三百字再现。此种做法可以视作是作文的片段练习,既然是素材积累,最主要的是对人物进行自我提升,也就是所谓的“博观”,也是写作中的“活水”,那么考场临试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做到“约取”,所写文章也才有可能呈现出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之态。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自己最崇拜的人物,牢记于心,不是简单的内化停留在歆羡的层次上,而在共鸣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也起到了最大和深远的影响。此种教法既达到了知识积累运用的作用,同时启迪了智慧,开阔了视野,改变了思想。让学生意识差距,砥砺意志、改变一生,所以受益是终身和不可估量的。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创新,找到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法。
三、 让学生思想沐浴阳光,还课堂姹紫嫣红
师与生根本区别是闻道先后之别,术业专攻之异,加之知识有无限广度深度的特点,所以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成为知识的独裁和专断者,师可以是引领,而不能强制;师可以是点拨,而不是强加;师生应该是以课堂为依托,辨明切磋,互相质疑。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但是需要尤其注意的是,思维展开是建构在对信息的占有,文本的理解之上的,否则不会产生有价值的质疑,只能是流于形式的哄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师地片面认为既然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大胆决然地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彻底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成了一言不发的“听客”和“看客”,这样的课只是形式上的“素质”教育,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思维的深度、知识的结构、人生阅历等众多复杂因素总会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出现卡壳、错误、偏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出现,及时引导,给予启发式的科学式的发展式的帮助引导。“新课程”之下,对教师的要求不是越来越低,而是越来越高。教师如不高屋建瓴,就很难发现学生的错误,没有教师的深刻,深入,很难指引学生向纵深发展,所以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该有紧迫感,不断地砥砺学习。
四、 引导学生多途径去感知生活,让语文学习生活化endprint
语文说到底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去准确优美地传达情感,情感最终源于生活,或者说源于形象。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的时候总是有畏难的情绪。那么最好的突破口就是“生活”中活生生的物象,也就是古代诗歌中揭开诗歌迷雾的“意象”,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尽量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这些意象的东西,可以是实物、图片、标本、影像等,学生首先有了具体可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观察、聆听,找到“象”与“情”的桥梁,在进入下个阶段的抽象思考时,学生就可以轻松做出正确的理解。在讲解《包身工》的时候,不局限在解读此篇文章,而是把它作为新思考的起点,看看现代新型的社会中是否还有水深火热的“包身工”,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精神的状态如何,让学生运用夏衍的报告文学的文体写一篇文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也是热情高涨,学生在课文的具体指导下快乐地学习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大量引入时事,让学生去解读分析,形式灵活,有时是写新闻评论,有时是练“任务驱动型”的作文,有时是设计辩论题目,有时候让学生以新闻评论者的身份即兴发言,学生们的思辨、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在各种模式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升。在讲《奥斯威辛没有新闻》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二部关于二战的影片分別是《美丽人生》和《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让学生先观影,然后在两部影片中任选一部,要求写一篇电影评论,然后小组互相阅读,再由组内选出最佳作品,然后组与组再评选,最后推出最佳影评的文章。其实评选的过程就是赏析和学习的过程。在影评鉴赏最后一个重要的提升环节,就是在网上找到一、两篇最佳的影评之作和学生的最佳影评之作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说出各自的优劣,在权衡和比较中成长和发现。生活与语文的连通无时不在,形式多样,需要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会灵动鲜活,才会生机盎然,才会有源源的活水,才会被学生深爱。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可能,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我们要做一个引路者,参与者,成为他们成长前行道路上的朋友,我鼓励自己要有夸父弃仗化桃林的执着和勇气,和学生一路温暖前行。当学生回想往事时,更多的是勇气、赞扬、肯定。
参考文献:
[1]诸葛彪.自主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崔国明.语文教学:不能被学案捆住手脚[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3).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