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清
摘 要:学校致力于阳光教育生态建设,让阳光文化洒满校园,将各种显性文化加以整合。通过建设阳光校园,培育阳光教师,开发阳光课程,打造阳光课堂,将阳光文化在预设的教育课程中进行架构。在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实施路径、课程考核评价等环节都明确指向阳光教育的课程目标,使“阳光教育”更加视觉化,树立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全新形象,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阳光教育;课程;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7B-0019-02
身处信息化时代,资讯的高速快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信息化对教育的冲击与改变更是前所未有。一段时间以来,快捷的资讯让我们看到国内外纷繁的教育教学改革,各种模式层出不穷。每一次的教学技术层面的改革,背后都是观念的更新与改变,都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理念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一个教育的本质问题又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集中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及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循着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路径,不同学段的学校都在努力挖掘自己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国家标准的契合点。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作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在接受了两轮专家组督导评估之后,在经历了庆祝建校五十年活动之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要发展,首先就要挖掘和发扬学校文化,要想保持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必须建立适合文化建设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它包括学校组织中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体系和精神文化等底蕴。具体表现为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实现突破的力量应该蕴藏在学校文化中,要在学校文化深处寻找学校发展的新动力,在文化自觉中追求学校发展的新高度。
我校在五十一年的建校历程中,既有办学经验的积累、学校文化的沉淀,也有改革创新的探索。
2009年,我们在研究制定学校文化理念时提出了“一切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回顾近七年来的办学实践,学校每一次重大教育教学策略的实施,都在围绕着这一理念展开并不断向纵深发展。
2011年,学校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经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研讨,确立了学校“3+1”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在随后的几年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
2014年我们又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对“3+1”教学模式进行了从理论到方法的细致梳理,提出了以突出课堂六环节为主的“学思结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改革,这不仅是对“3+1”模式的内化与提升,更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引。
现代社会对一所好学校的评判标准是:“以师生发展为本,师生的需求得到响应。”其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得到关注,学生的身心应得到健康发展。基于“文化立校”,结合学校2014—2017三年发展规划中学校文化建设目标,我们提出了学校阳光教育生态建设并明确了基本路径。其结构如下:
阳光教育生态是以文化为核心,“阳光教育”是指充满旺盛生命力和无限活力的生态教育,是在人文关怀下引导人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关注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阳光教育”是以尊重人、关注人为核心的人本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和注重自主发展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长远发展来组织、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的教育,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活力的教育。
阳光教育生态建设,让阳光文化洒满校园。老师学生沐浴在学校文化氛围之中,走廊中新颖的书架,可供师生随手翻阅书籍;教师休息室中,不时回荡着老师文化沙龙的交流与畅谈;承载50年历史的校史馆,是每位学生入校的第一课;还有新建的操场和体育馆,到处可以看到老师、学生锻炼的身影;绿阴下的读书声,温暖的问好声,在阳光下形成了十四中特有的文化氛围。
通过对“阳光教育”内涵的不断探索,我们首先从精神层面明确对学生“日新、乐观、公正、开放、博爱、宽容”的六大“阳光特质”的要求。其次,就物质层面而言,将学校的各种显性文化加以整合,通过建设阳光校园,培育阳光教师,开发阳光课程,打造阳光课堂,使“阳光教育”更加视觉化,树立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全新形象。
学校从“3+1”课堂到文化课堂、教育课堂,将阳光文化在预设的教育课程中架构。从基础性德育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三个层次,将过去比较分散的德育培养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落实阳光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与能力、发展意识与能力两个领域目标入手,以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目标,形成八大领域若干模块构成的62门校本课程。开展了以实践研究和校本研究课程两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更多地参与、体验、感悟。除国家课程以外的所有必修选修课,在制定课程标准、确定实施路径、课程考核评价等环节都明确指向阳光教育的课程目标。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在管理团队、行政人员、任课教师、学生个体、学生家长、学校自然生态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等7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绘制思维导图,明确今后工作路径与方向。
所有切实的教育进步,无不基于对生命的敬畏,对规律的尊重,对文化的觉悟,对事业的热衷,以及对教育应有的自主与宁静的用心守护!我们会满怀热情,团结一心,努力为首府的教育事业,为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执着前行!
参考文献:
[1]师轶.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创生[J].基础教育研究,2016,(5).
[2]冯志刚.研究性、创新性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02,(3).
[3]高兆志.学校文化建设初探——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和实践[J].教师,2016,(12).
[4]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2,(1).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