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事件突发舆情的公共危机管理

2017-08-02 15:11万倩倩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危机管理

万倩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全国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从震惊中外的松花江事故,到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环境安全警钟一次次敲响,环境污染事件严峻形势令人担忧,危机事件引人深思。环境污染事件对经济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之外,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激发矛盾的“导火线”。而国内政府机关及环保部门应对突发舆情的能力亟待加强,缺乏理论而系统的应对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本文以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土地”事件为例,提出如何构建完善的环境污染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和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污染事件,突发舆情,危机管理,应急措施

2016年4月17日,央视曝光常州市一所知名中学的新校址,竟然被安排建设在了一处被三所剧毒化工厂严重污染的地皮旁边,结果自从去年9月学生们入住新校址后,便开始集体出现一些中毒反应,甚至有人患上白血病和肿瘤。一经播出,该事迅速发酵,环保部、教育部先后发声,并联合省政府派出调查组,地方压力可想而知。网上更是指出这件事件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引起学生父母极大愤慨甚至上街抗议,但不幸被当地政府“压”了下去。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政府及城市形象受到不小的打击,通过这次突发舆情事件,一些潜在的、深层次的危机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地方政府作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其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從地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失误行为、失误原因及其相关对策等三个方面,对其公共危机管理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多中心理论为框架,探讨如何更为有效地消除危机给人民生活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一些思考。

对于何谓“危机”,学术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与其含义相近的“应急事件”“突发事件”等概念仍在被广泛使用。在一般意义上,“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问压力和不确定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由于环境科学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不是从单一学科内来研究的,因此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

一、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央视报道,常州市委、市政府在舆情爆发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从第一时间的应对表现看,常州市没有抵赖、狡辩,而是先考虑师生健康,明确公开表示对污染零容忍,立即核实情况并承诺公开调查情况,缓和了民众的敌对心理,做法四平八稳,没有多少硬伤。但是从这次危机管理事件中,仍能看出一些令民众质疑的地方。

1、消极应对,措施不力。通过报道可知,在央视曝光前一年,家长就此事曾经发生过群体性事件,而常外的学生出现大面积身体状况不是一天两天。但由于政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本身的偏差或考虑不周,消极应对,错过及时回复处理的时机,学校毗邻毒土地与未批先建、环评报告的瑕疵与官方的渎职成为问题死结。

2、未及时发出权威声音。“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满街跑。”到底学生病情如何,学生健康问题是否确由有毒土壤引发、在国家标准依然付之阙如情况下,土壤修复是否成功和安全,到底谁说了算?环评是否真实可信?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政府官方媒体的明确回复,谣言却四起,导致政府失去了公信力。

3、未统一对外发布信息。自央视报道之后,政府发声之外,常外也作出了反应,主要是抗议和辩护,非常激烈,有为自己开脱之嫌,造成公众强烈不满。外校单独高调发声,违反了关键时刻“一个声音对外”的重要法则。两个声音对外,在面对不同媒体的时候,一旦产生歧义,发言人就容易成为“爆料人”,引发次生舆情。

二、 我国突发舆情危机管理系统主要缺陷

1、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地方政府只顾本地的经济发展,对危机爆发的预控不够关心,缺乏警惕。先批后建这些问题理论上都不应该出现,还是政绩利益埋下事件的起因。另外一些职能部门存在渎职现象,监管不力,导致危机管理系统有漏洞。

2、危机管理主体单一。尤其是整个事件处理中,我们几乎只看到政府忙碌的身影,市场、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参与都明显不足。由于危机管理的紧迫性要求社会迅速做出回应和决策,社会团体与民众组织效率难以保证,因此往往政府是第一步决策者,但是政府的危机管理工作如果能得到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团体的帮助,无疑能够事半功倍。

3、危机管控机制不健全。管控部门设置分散,一次突发险情往往涉及多个机构部门,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倘若各部门步调不能协调统一,势必对整个险情的驾驭极为不利。另外,险控管理缺乏规范,专业人才供给脱节,在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严重滞后,

尤其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上脱离实际形势的发展要求。

4、信息公开不及时。如果没有权威的官方平台及时公开危机处理信息,就会造成不负责任的谣言发酵,造成群众信心动摇。公民拥有对公共危机的知情权,使公众了解和掌握目前事件的真实情况,可以让公众逐步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避免使公众对政府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乃至抵触情绪。有了来自于正规渠道的权威信息,小道消息和流言才会失去生命。

三、危机管理系统的建议和政策。

1、完善环境污染应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措施,设立常设机构,力争做到一个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由发生险情的所在管理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并且在危机处理中形成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处理渠道,使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走上法制化轨道。

2、以人为本、科学发声。任何事故,一旦涉及到人身安全、重大财产风险,几乎毫无选择就是要以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为第一关注点。危急时刻,免谈公关,实打实地从人性出发,才是要务。同时确保一个声音对外,避免政出多门,自相矛盾的情况。

3、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许多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不是一个部门可以直接协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第一时间内做出最有效的回应,缩短舆情处理时间。

4、鼓励社会团体的加入。作为政府权力的重要补充,社会团体在危机治理中也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媒体、专业的学习、发放资料等方式培养公民自治意识,完善对社会团体的日常监管,在政府无力顾及或者难以全面监管的空白区域,发挥社会团体的自主意识积极性和灵活性,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重视和发动非政府群众团体组织参与处理突发事件。

四、结语

政府在处理重大危机事件时履行政府职能,不仅能推行“善治”理念的“责任政府”的形象,还可以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自然型和谐社会而作出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将危机造成的伤害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宋红玉,沈菊琴.太湖蓝藻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思考: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 卷,第2 期, 双月刊2015(3)

[2]宋英华.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应急管理的制度完善: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肖金明.反思 SARS 危机:政府再造、法制建设和道德重建[J].中国行政管理, 2003,(7)

[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战略[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5]郭振仁,张剑鸣,李文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6]项小军.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5

[7]韩小明.“非典”挑战现行的突发紧急事件应对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8]魏建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危机管理系统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6

[9]王金平.环境危机管理体系的系统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

[10]韩丹, 刘伟. 多中心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治理——以江苏太湖蓝藻事件为例[J]. 法制与经济, 2011(6).

[11]汪亚君. 论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由台风"罗莎"引发的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 20(2)

[12] 教育部. 常外“毒地”调查结果发布:校园环境安全[J].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2016.

[13]林鸿潮, 冯安琪. 學校安全管理中学校与行政机关权责配置之反思——以“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为引子[J]. 法治社会, 2016(5).

[14]刘宁. 对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以及PRTR制度构建的思考——从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引入[J]. 绿色视野, 2016(7).

猜你喜欢
危机管理
对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建立应急管理总体框架与三级机制的研究
论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网络舆论危机下的高校形象塑造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危机管理视角下我国出版经纪人的发展前景
浅析我国民族企业品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的途径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边疆危机预防与应对策略研究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