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让数学教学华丽变身

2017-07-29 11:17倪冬燕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让学引思数学教学

倪冬燕

[摘 要]“让学”与“引思”是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将“让学引思”融入课堂,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建构。通过“让质疑”“让静思”“让合作”等,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对话交流、反思分享。“让学引思”的数学课堂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让学引思;学生立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83-01

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指出:“教,所要求的是‘让学。”所谓“让学”,就是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习时空还给学生,将学习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当然,在“让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真做一个甩手掌柜,而应当积极引领,激发学生思考、操作等,此即“引思”。

一、“让”质疑问难,“引”自主探究

波普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验,去观察,去发现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问题的引发、学生思维的激发,通过设“障”立“疑”,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发问。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首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猜想计算其面积的方法。有学生认为应用底乘邻边,有学生认为应用底乘高,有学生认为应用邻边乘高,等等。接着,笔者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去验证。经过这一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用底乘高。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凑成整格,学生初步体会可将平行四边形中凸出来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使之转化成长方形。是不是任意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这样转化呢?笔者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去验证。学生沿着高剪开平行四边形,有的剪得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有的剪得两个直角梯形,有的沿着高剪了两次,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有学生质疑:“一定得沿着高剪开吗?可不可以斜着剪开呢?”这个质疑的声音将全班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达成共识:不管从哪里剪,剪几刀,其中一定得有一刀沿着高剪,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直角,平行四边形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这样教学,学生的认知过程一波三折,从生疑到析疑,再到释疑,学生充分经历建构知识的认知加工过程,学习效果更好。

二、“让”静思默想,“引”对话交流

“让学”要唤醒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数学教学既要“议论纷纷”,更要“静思默想”。通过“静思”,学生潜入问题的深处,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从学生的年龄导入:

师:谁来说说自己今年多少岁?

生1:我今年11岁。

师:我比生1大30岁,我是多少岁?

师:当生1小学毕业,也就是12岁时,老师多少岁?

师: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管生1是多少岁,都能将老师的年龄表示出来?

(生安静地思考)

生2:我用△表示生1的年龄,用“△+30”表示老师的年龄。

生3:我用“甲”表示生1的年龄,用“甲+30”表示老师的年龄。

生4:我用“?”表示生1的年龄,用“?+30”表示老师的年龄。

生5:我用a表示生1的年龄,用“a+30”表示老师的年龄。

这样教学,师生共同探讨各种表示方法的相同点,提炼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正是由于给了学生“静”的时空,让学生细想静思,才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创造。

三、“让”互动合作,“引”反思分享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彼此展开互动合作,引发学生的数学反思,促进学生主体间的学习共享。

例如,教学“球的反弹高度”时,鉴于这是一堂“综合与实践”课,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不同的球分发给各小组。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有的负责让球自然下落,有的负责读球下落的高度,有的负责读球弹起的高度,有的负责记录数据,等等。在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交流活动,分享探究成果。通过组间的交流,学生了解到“不同质地的球的反弹高度不一样”“球自身的反弹能力与球内的气压有關”“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的高度有关”等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完全被数学探究所吸引,既有分享,又有反思,一起获得成长。

“让学”之“让”与“引思”之“引”是辩证统一的。“让学”之“让”是给予、赋予、让渡,让的是学习的机会、学习的时空;“引思”之“引”是启发、唤醒和点拨,引的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让”的深度反映的是“引”的智慧,“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学引思”使数学课堂教学收获别样的精彩。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让学引思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