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瑞华
[摘 要]从数学课程结构来看,单元集约化已经成为改革主体框架的趋势。之所以要以单元主题串联相关学科知识,主要是为了将具有逻辑关联或者层级关系的知识板块整合规划,并严格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纲要,从而使整个教材呈现系统性和完备性。
[关键词]小单元;长远;细微;统筹;大小;兼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57-01
关于如何缩减“小单元”占用的教学资源,合并与重组是当务之急,适当精简“小单元”的存量,遏制增量。那么,教学中如何有效改组“小单元”呢?
一、高屋建瓴,长远处着眼
1.教材编排
各个学段的数学知识要点在课程标准中都已经作了明确规定,故而编著各版教材时,编者都很注重内容的分块和板块之间的链接,凸显层次感和整体感。如“可能性”隶属“统计与概率”板块,分散出现在苏教版二、三、四年级教材中。在情景设置上教师以“蒙眼摸球”串联贯通各板块,二年级侧重于通过观摩体验,初步感知不同可能性的普遍存在,并能够准确地用概率术语表达思想;三年级侧重于理性体会可能性大小;四年级侧重于运用概率知识来操作游戏,指导实践。三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既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教师只要厘清脉络,就能精准把握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学主线
“小单元”一般安排2~3个课时,厘清主线是确保“小单元”高效教学的前提。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就是在上册学习了运用“画图”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虽然只有2~3个课时,但例、习题的题型多达十几种。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这应该是个“大单元”,但从新教材的编排理念出发,本单元主线单一、紧扣“画图”中心,有精简成“小单元”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本单元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图形变化问题;第二课时,着重解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第三课时,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应用画图策略。这样安排教学,从点到面,由抓到放,主线明晰,层次清晰。
3.整体思维
把握教材体系和单元主线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整体思维。比如,一年级下册“认图形”单元,就是以上册的“认识物体”为基础;教学二年级“统计”时,可以以一年级“符号”记录统计法为过渡,并在学习结束后做铺垫:“除了这两种统计数据的方法,三、四年级我们还会继续学习一些复杂的统计方法。”将“小单元”置身于“大构架”之中,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有利于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建构。
二、脚踏实地,细微处着手
1.找准起点
由于课时少,增速高效成为教学“小单元”的必然要求。增速高效的首要任务是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起点,教学节奏就有了基调。如一年级上册“比一比”只有1个课时,教师点一位学生站出来做示范。先让学生和教师站在同一水平面比身高,然后让学生站到高台上和教师比身高。在讨论“比较为什么学生的身高忽然‘高过教师”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比较的“起点”不同。这时,教师就势提出“比高矮、比长短”的动作要领:先将一端对齐,再观察另一端。当然,教学起点并非只能聚焦生活经验,也可锁定认知基础。对此,教师的视野要开阔,思维要灵活。
2.凸显主干
“小单元”的知识脉络都是单线联系的,尤其是课时量少的单元,教师应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严格围绕中心教学。如教学“认图形”时,教师可以用故事导入:张叔叔买了一套商品房,装修时地面准备铺地板砖,建材商提供的地板砖的形状多种多样(课件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非正五边形的地板砖),这让张叔叔犯难了!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5张图形纸片,尝试帮张叔叔分类,使学生理解本课的教学任务:①初步感知。展示学生分类的结果,对分类的理由或依据加以说明。相机出示:由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四边形(板书: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对第二类图形进行命名。②加深理解。让学生从事先备好的六根火柴棒中取出四根或五根,试着拼摆出不同的多边形。③适时拓展。如果添加小棒,摆出的多边形的边数可以继续增加吗?(课件展示:六边形、七边形……)最终得出“一个平面图形由几条边围成,就叫几边形”的结论。
三、統筹考虑,大小兼顾
“小单元”要折射出“大视野”,“大视野”要围绕着“小单元”,教师要在引入和巩固两大环节下功夫,注重同一板块的知识在方法、技能和思想上的交互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大格局”。如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单元内容单一,教师要求学生对比之前学过的四种运算定律以及减法和除法的重要性质,在比较和辨析中,学生认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了运算定律,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长远处着眼”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以及知识板块间的转承关系;“细微处着手”侧重于运用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统筹考虑”才能做到大小兼顾。三者互利共存,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小单元”教学的新跨越。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