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

2017-07-26 13:59刘晓金
学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自主性学习兴趣

刘晓金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意义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学科,其次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多下功夫,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7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43

兴趣的产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动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上课不够专注,参与度不高等情况。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呢?

一、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思想品德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真正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用思想品德课中学来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理解世界和周围的人。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教师单纯地讲解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把这门学科的教学简单理解为知识的传授。所以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是让学生读读背背,至于学生是否理解,老师则不够关心。在现代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旨是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能够针对自己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道德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品行的规范。因此,教师要改变错误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上,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跟随者,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思想上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正确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教师负责课程的整体设计,而在课程中就要把很多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的成功运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个人现象进行思考,从集体讨论和观点分享中得到新的启发,获得新的领悟。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的。如今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也很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给了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也增进了对学生的了解。传统教学中,由于只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使得学生没有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压制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思想观念上的一些偏颇进一步组织大家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对一些问题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三、精心设计课程导入环节

一个好的开头会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可以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良好氛围,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思想品德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较为常用的有:第一,思想品德课要紧密联系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最近一周发生的广受热议的大事件作为课程的开头导入,会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对热点事件的选择当与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第二,可以用音乐导入,音乐是广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喜爱迁移到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喜愛中,音乐的选取也要教师事先了解学生最近的喜好,争取一下子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可以用成语、典故、寓言、对联、谚语导入。成语、典故、对联、谚语、寓言、典故等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等,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

四、注意生活化,从熟悉的生活事件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思想品德的学习更是如此。教师要想改变僵化刻板的教学,就要多从生活入手,结合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理解理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理解理论,降低学习难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创造打基础;通过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习惯,并在实践中通过对理论的更深层次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除了要将一些看似抽象的理论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讲解出来以外,也要组织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多实践,鼓励他们把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记录下来,大家在课堂中针对这些问题一起思考和讨论。这样的学习主动性强,学生的兴趣无形中也提高了很多。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品行以及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教师需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起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曾文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求知导刊,2016(11):19-20.

[2] 何晓东.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教学[J].赤子(中旬),2014(4):122.

[3] 张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J].科技信息,2014(5):197.

[4] 陈现东.初中思想品德兴趣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64-65.

[5] 梁杰.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初中思想品德自主性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