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年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探究式学习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激发学生探究动机、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等,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探究式学习;探究能力;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49
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小学生活泼好动,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通过亲自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激发探究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探究需要一种内在激励力量。当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追求时,这种内驱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教学“昆虫”一课时,教师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在幽静的庭院中,突然传来悦耳的蟋蟀叫声。这样,以强烈的视听艺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不由自主地说:“是蟋蟀,它们在哪里呀?”随后,学生的视线慢慢地移向草丛寻找蟋蟀……接着,教师提问:“看了录像,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蟋蟀的情况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介绍了蟋蟀的外形特征和它喜欢的生活环境等。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既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动机,又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二、指导探究活动
(一)发现探究问题
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不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学习就会中断。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引导学生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水的浮力”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木块和泡沫浮在水面,铁块沉入水中;再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入水中?引导学生猜测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学生认为: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就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然后教师提问:你们可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些猜测是否正确?怎样进行实验操作?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给探究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指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如上实验教学课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引导他们发现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这是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按这样的步骤来完成实验。即: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学生自觉掌握科學认识的程序,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在认识动物时,教师要求学生按以下步骤来研究动物:观察外形——探究运动方式——归纳特征——动物分类——举例验证。这样,学生掌握了探究动物的方法,有利于认识更多的动物,从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三、鼓励自行探究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创造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科学探究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探究中获得独立思考的成果。在教学中,学生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可启发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出探究的过程,亲自获取有关事实,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教学“植物的果实”时,教师让学生自选实物,进行解剖,再认真观察其内部结构,得出“果实”的概念: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而且学生发现芋艿、萝卜、番薯不属于果实。这样,每个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获取新知识,得出科学结论,使认识趋于一致,既掌握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经历“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促进了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学“鱼”时,为了让学生探究出鱼鳍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大胆猜测鱼鳍的作用,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引导他们说出:用绑和剪的方法做实验。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师生共同研讨,分两步完成实验。第一步:绑或剪尾鳍;第二步:绑或剪背鳍、胸鳍、腹鳍。在两人合作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在学生实验后,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共同研讨,得出科研结论:鱼在水中是靠鳍和身体的摆动来游泳的。这样,通过观察实验,学生置身于探究领域,使思维更活跃,使整个探究活动充满生机。同时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体验探究乐趣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身体验,让科学教育过程充满人本思想与人文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极为重要。如认识蜗牛时,教师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再通过学生捉蜗牛、玩蜗牛、画蜗牛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知道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它的头上长着一对触角,身体柔软,运动时动作缓慢。在实验操作时,学生不小心碰到蜗牛触角时,它就把触角缩进去了。教师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引出蜗牛触角,最终顺利完成实验,探究出触角的作用:能辨别四周的环境。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要饲养蜗牛。可见,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在发展,加深了自身体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探索的信心。
五、延伸探究活动
有限的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存在着差距,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事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便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教学“土壤”一课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自带不同土壤。通过实验,学生分析出土壤的成分和种类。课后,鼓励学生到田野去捏捏土壤的软硬,比比它们的粗细,看看它们的颜色,想想同一块地里的庄稼为什么长势有很大差异;怎样去保护和改良土壤。通过课外探究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使课堂教学得以延续,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主解决问题,加深自身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形成良好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泉.让科学课堂充满人文精神[J].读写算(教师版),2016
(45).
[2] 崔红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201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