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预习效益,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奠基

2017-07-26 21:49袁根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预习教学设计

袁根成

摘 要:数学知识内在关联密切,新知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因此,依托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进行预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关注不够,缺乏应有的方法指导,常常让学生的预习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中。本文指出强化目标设定,明确预习方向;强化检查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强化方法指导,契合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预习,认知规律;教学设计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知识内在关联密切,新知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因此,依托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进行预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关注不够,缺乏应有的方法指导,常常让学生的预习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数学预习的指导。

一、 强化学情考察,明确预习核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内容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都必须要充分考量学生原始性的认知经验。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这对于预习来说,也是相同的道理。面对所要教学的新知,学生可能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或实际生活中已了解一些知识,形成了必要的认知储备。如果我们的预习环节,无视学生的这些认知经验,还让学生在自己已经懂得的内容上纠缠不清,不仅造成了预习效果的严重低下,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得不偿失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部分时,教师从数学知识内在的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的编排顺序加以审视,意识到学生已经较为透彻地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灵活地运用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点对于学生在新授学习中理解运用“裁剪、拼接”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做法有着重要的铺垫价值。因此,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原始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就没有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进行事无巨细地预习,而是在尊重学生原始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的预习板块:①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强化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②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事物,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概念进行深入感知,为理解其面积计算方式奠定基础;③重点关注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深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深入理解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转化思想奠基。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预习的内容全面铺开,而是紧紧依循着学生内在的认知经验和知识储备上,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认知的空缺之处,既紧扣了新授内容的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弥补了自己认知的空缺,起到了较好的预习效果,更为之后的新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目标设定,明确预习方向

很多时候,教师对预习任务的布置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今天回去预习某某知识或者课文的哪一页到哪一页”。学生听了之后,更多的是无所适从,由于目标的含混不清,不少学生捉襟见肘,最后马虎了事。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拥有明確的预习方向和任务,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汇总”这一部分时,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作为支撑,学生就会好像雾里看花,不知所云,直接影响新授课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相机提出下列预习要求:①明确阅读范畴,在核心或者重要的地方标注符号,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好标示;②在阅读之后,尝试提炼最基本的汇总方法,初步分析各个不同方法的特点;③根据自己预习所学到的方法,尝试调查自己家庭中每个人的生日或者是年龄情况,并进行一次数据的收集与汇总。正是有了如此鲜明的目标和任务,预习才有了深入开展的抓手,避免了学生无所适从的尴尬。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在数学课堂预习环节中,教师切不可模糊不清、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而要在布置预习任务中落实到具体的内容、明确鲜明的目标,甚至可以在学生初次进行预习的起始阶段,将预习的每一个步骤都安排到位,让学生在既定的目标下形成预习的自主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预习时都能有事可干。

三、强化方法指导,契合认知规律

内容不同,所采取的预习方法也应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预习平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预习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认知、历练方法,逐步感知方法、内化方法,直到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运用方法。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提出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和任务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家中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盒子进行实践考察、触摸,并结合具体的事物指认长方体的棱长、顶点和面,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实践数一数长方体棱的条数、定点和面的个数,并进行数据的统计。而第二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几个插棒,自己动手做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长方体形成一个整体性认知,从而在直观层面中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属性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他们对于直观化的事物往往更具有感知力。而长方体、正方体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缺乏基本的直观体验。因此,教师通过预习的方式,通过运用生活中本来就有的实物、制作需要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制作,并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形成了对正方体、长方体的直观感知,初步把握了两种形体的整体特征。

四、强化检查反馈,调整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认知特点的限制,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如果教师只做一个光布置,不检查的“甩手掌柜”,就给偷懒的学生留下了可乘之机,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预习状态以及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目标设定、策略选择的针对性。因此,预习不仅有布置,更要有检查,让学生在预习交流中认识差距,拓展思路。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布置了具体的预习任务且完成相关“做一做”的练习。而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对学生的预习状态进行了了解与检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经过,并检查了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情况。在这样的交流与检查下,教师敏锐地发现很多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了圆面积公式上。追问原因,他们都纷纷表示记住公式以后做题时用得上。事实上,仅仅关注圆面积的公式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掌握最后的结果,更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结果产生的经过,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深入知晓计算公式的由来,从而将教学的关注点设置在学生预习忽视的地方,让学生洞察其中的道理。

从这一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预习能力的提升并不仅仅在于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对预习的结果和状态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反馈的结果与自身教学的过程巧妙地融合起来,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预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之后的预习奠定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每个环节的教学,而预习板块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铸造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预习教学设计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