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2017-07-18 11:56吴岚熙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通识创新创业双创

吴岚熙

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吴岚熙

(福建江夏学院教务处,福建福州350108)

1991年我国开启创业实践教育以来,政府不断颁布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策,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试点、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对接、全面实践和深度发展实践四个阶段。当前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存在教育目标不明晰,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双创”人才终极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组建“双创”优质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双创”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问题;改革发展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这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导性意见。高校如何满足国家需要,制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向社会输出更多优质的“双创”人才,成为当前重要议题。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2]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专业教育,对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以下简称“双创”通识教育),构建一套完善的“双创”通识教育体系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1991年教育部以全国6个省市为试点,首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这是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萌芽,但此次试点后并未在全国实施推广。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共经历了试点阶段、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对接阶段和全面实践阶段和深度发展实践四个阶段。[3]

(一)“双创”教育引入的试点阶段

198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分别出台政策,要求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年,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在全国首先开设了“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等课程。随后,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大赛。1999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赛标志着全国高校”双创”教育的开始。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9所创新创业试点院校。[4]正式启动由政府主导、多元发展的大学生“双创”实践教育。

(二)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对接阶段

2002年以来,政府大力引进国外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为高校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创业专家Peter Sheldrake在2003年“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为200多名来自全国高校的教师进行讲学。2005年,KAB项目首次在国内开展,至今约有数千名高校教师参与培训。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全国发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各地方高校也纷纷实践创业教育。例如,上海理工大学从2005年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根据教育部创业人才培养要求,温州大学开设了“企业管理”等通识选修课程,建立创业培训基地,旨在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

(三)“双创”教育进入全面实践阶段

201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众是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5]我国进入国家支持“双创”战略和教育全面实践阶段。至2010年,全国各地共设立创业资金16亿元,并建立60多个“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0到2012三年内,各级政府和高校共引导45万人次大学生实现创业理想。

(四)“双创”教育深度发展实践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6]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政策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双创”教育得到深度发展:一是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为整合“双创”资源提供了有效平台;创新创业科技产业园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创业实践体验;一些高校基于本校学科优势,开发了以专业为基点,产教融合的创业实训模式。在“双创”背景下,全国“双创”教育发展为创业环境注入了许多活力。[7]

二、“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

(一)其他通识教育课程是“双创”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校综合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新兴的“双创”教育是依托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而设立的。[8]政治、经济、法律、管理都是“双创”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在校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沟通艺术、计算机基础、管理能力等,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创业活动中应对各种问题提供有力保障。而“双创”通识教育是传统通识教育转换为应用的途径。在“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中,学生将平时积累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有意识的综合运用到创业项目开发、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等课堂活动中。

(二)“双创”通识教育课程相对独立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

高校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各项综合素质的社会人,这些课程往往是传授学生对于已有政治理论、政治局势、经济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分析,并未给予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发展某一产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高校需在传统通识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发掘潜在的“双创”人才,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创造可能。

三、当前高校”双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通识教育目标不明晰

尽管当前国内各大高校都投入“双创”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无论是科研型传统强校还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在校内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但许多高校仍持着辅助就业或者以参赛获奖为目的的创业教育理念,而真正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的创新和创业思想,健全的心理品质和过硬的知识能力教育。并不是高校为提高就业率的无奈之举,更不是学生就业失败的补救措施。同样,以参加各项国家和地方组织的创业比赛为目的培训,将阻碍高校培养出真正的“双创”型人才。

(二)“双创”通识教育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许多高校处于“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初期,缺乏规范的课程要求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一是表现为课程门类设置零散,未形成相对稳定的通识教育体系。只是以就业指导课程或职业生涯课程转变而成,或者以讲座等形式开设。二是体现在创业课程的设置层次不够分明,并未针对全体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科知识背景和创业心理发展等因素变化而设置课程,应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创业素养基础课程,对于高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性课程。

(三)“双创”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

“双创”师资需要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并具备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当前高校“双创”通识教育师资匮乏。具体表现在:一是真正具备相关理论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少,具备创新和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更是稀缺。许多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教师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兼任,这导致“双创”教育课程停留在理论层面,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双创”教师结构不合理,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独立授课,相互之间无法融合。许多高校邀请熟悉企业运营和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为学生开设“创业讲座”,或以校企合作形式进行“双创”实践教学。但由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离,学生无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无法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双创”型人才。

图1“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图

四、构建“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

(一)明确“双创”人才终极培养目标

学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发展的眼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的“双创”型人才。面对当前信息化时代挑战,和日益激烈创业形势,社会对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质要求层次不断提升。这要求高校应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转变原有的择业观念,把被动就业转换为主动创业,成为新岗位的创造者。

(二)构建“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成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和监管“双创”通识教育的开展。创新创业学院包含了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基地三个机构,主要负责“双创”基础理论课程模块,“双创”技能培养模块,“双创”实践模块的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目标的“双创”课程,大学一年级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大学二年级学生则是以积累创业基础知识为主,大学三年级学生则是将一二年级所学到的创业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在有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之后,便可以将有创业可能的学生项目在创业园中进行孵化。“双创”教育一方面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开设大众化的“双创”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对于具备创业素养的学生增设具有针对性的提高课程。同时要成立专门“双创”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质量。构建一套立体化的“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三)组建“双创”优质师资队伍

开展“双创”通识教育,一是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通过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对全体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专业素养。二是鼓励学有专长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中去,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验。三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到新领域、新科技和新项目的开发中去,从师资上保证“双创”通识教育质量。四是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双创”实践教师队伍。以外聘“双创”实践专家和创新创业成功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填补学校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空白。

[1]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新华网,2016.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31.

[3]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发布“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EB/OL].新华网,2016-12-29.http://education.news.cn/2016-12/29/c_129424886.htm.[4]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教育部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05 -13.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新华网.

[7]张亚群.什么是好的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 2016-05-06.

[8]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G712

A

1673-9884(2017)04-0079-04

2017-02-01

吴岚熙,女,福建江夏学院教务处实习研究员。

猜你喜欢
通识创新创业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