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泽凤
【摘 要】本文主要从观察身体状况,调整计划、保持运动惯性、结合专项练习激活潜能、调控恢复过程以维持机能四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有效地根据学情来适时调整田径训练强度。
【关键词】田径训练 调整强度 运动惯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58-02
对于田径这门体育运动来说,训练强度、训练量、训练技巧以及训练时间周期等因素都会影响田径运动训练的效果,尤其是训练强度,更是对学生的训练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现阶段学生生理情况,不断调整更新教学模式,将田径训练强度调整到适合学生的程度,以便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观察身体状况,调整计划
对于田径运动来说,其训练计划的制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都应当参考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所以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应当注重观察学生的身体情况,将训练计划调整到适合学生身体状况的状态,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例如,寒假收假后的第一节体育课,由于开学之初各项计划还尚未调整,因此我还是按照假期前的训练计划进行。首先是热身环节,然后是男生 1000 米女生 800 米短跑项目,最后是三组蛙跳训练和三组高抬腿训练。在学生做完基本的热身练习之后,我们开始进入男生 1000 米和女生 800 米短跑环节,然而这次训练的结果却是很不理想,大多数学生成绩普遍下降 5 至 15 秒,有些甚至下降 20 秒,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根本没法跑完全程。基于这个情况,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由于大多数学生在放假期间,很少或者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无法与放假前相比,因此我们必须调整训练计划,先暂时降低训练强度,再一步步提升到放假前的水平,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田径水平。针对此实际情况,我将后边的蛙跳训练项目取消,然后将女生的高抬腿训练改为两组。在这次课之后,我对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该计划中,利用三到五周的时间使学生的训练强度恢复到放假前的强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整训练计划,要及时地根据学生身体状况的变化,来调整当前阶段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缓解学生因为训练带来的紧张感和疲劳感,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保持运动惯性,提升质量
对于学生来说,其平时的训练强度和训练水平决定了其运动的承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比赛前等特殊时期,经常会有一些老师为学生安排突击训练,在短时间内提高其训练强度,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很可能会过度消耗学生的体力,不利于学生在比赛时正常发挥。
以我的一个学生的事迹为例:在去年的校运会前夕,一名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对这次比赛非常看重,在重压之下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训练计划,其训练强度是平时的好几倍,然而在比赛时,赛前超大强度的训练不仅使其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更是使其心理处在异常紧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该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都没能发挥出其正常的水平。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名学生,该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好,在赛前也只是按照平时的训练计划照常进行训练,既没有超强度训练也没有荒废训练,这名学生在比赛中发挥稳定,取得不错的成绩。通过这两名学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打破学生自身的运动惯性,如果想提升学生训练强度可以一点点的渗透到日常训练之中,应注意把握好训练量,切忌在赛前盲目加大学生的训练强度,打破学生的训练惯性,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运动惯性的保持,尤其是在赛前等关键时刻更不能盲目地改变学生平时的训练计划,加大其训练强度,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而且这种做法很容易给学生营造过度紧张的氛围,学生在比赛中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结合专项练习,激活潜能
合理把握訓练强度还表现为协调好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关系。一般来说,强化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身体机能保持在一个很高的状态,而专项训练则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提升学生身体极限的承受能力,因此这种训练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专项训练般包括以下几项: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与灵敏训练,结合这几个方面,我为学生制定安排如下训练计划:杠铃负重训练、接力训练、局部肌肉针对性训练、跳跃训练等。以其中最简单的接力专项训练为例:首先我按照三男两女的组合形式将全班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共有三组训练,每组训练都按照 5×200 的形式进行,而且是两个小组同时进行,这样学生在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会全力投入到比赛中,更利于其身体各项机能的提升。有的时候,为了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也会将这种专项训练形式稍作改动,比如将 5×200 改为 5×1000,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于极限训练的耐受能力,对于其身体素质的提升也具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我们该应当保证强化训练和专项训练的交替进行,即在强化训练中穿插专项训练,在专项训练中渗透强化训练,保证这两者都能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训练过程中,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训练效益达到最大化,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田径水平的提升。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针对性的专项训练,使其与正常的强化训练结合起来,不断激活学生的身体潜能,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进而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调控恢复过程,维持机能
对于学生来说,光有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科学的训练和合理的恢复机制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训练效果达到最大化。在恢复过程中,要切忌通过从外界摄入大量能源的方式来快速恢复身体机能,因为这样会降低学生自身的身体恢复机能,不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竞技能力。
课堂上,我为学生制定了一份周密的训练安排以及恢复计划。具体的说,在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内,我先为学生安排了十分钟的训练项目,之后是五分钟的休息恢复,接下来是二十五分钟的训练,最后五分钟用来恢复身体疲劳。在进行恢复的时间里,有时我会为学生安排统一的恢复训练,比如上肢放松运动、下肢放松运动以及全身修整运动等,有时候也会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恢复训练,比如伸展和拉伸等,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不会因训练强度过大而使其身体机能衰退。除此之外,我在课下和学生进行交流时,也会为学生科普一些关于训练过后对身体进行恢复的小常识,比如: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去游泳或进行冷水浴,否则容易导致冷过敏,引发感冒;在夏日酷暑的时候,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饮水或吃冷食,运动后应当少量地多次喝些温开水和淡盐水;大运动量的活动之后,不要立即坐下休息,最好走一走,抖抖肌肉,调整一下呼吸。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恢复都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恢复训练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训练计划以及合理的恢复机制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田径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行。
总之,适时调整田径的训练强度和合理搭配强化训练、专项训练、恢复训练,对于学生田径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刚.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分析[J].运动,2016(15)
[2]李 姣.关于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相关探析[J].体育时空,2017(2)
[3]张付海.新形势下对田径教学中训练量与强度的一些思考[J].体育时空,2015(9)
(责编 莫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