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时代”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文章从信息传播“去中心化”挑战权威性、多元文化冲击传统价值模式和主流意识形態、“微时代”加大了舆论监管难度等方面分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认为“微时代”对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在于信息传递的多元化、共时性与互动性,学生更倾向于片段化信息传播,技术理性严重影响价值理性。因此,应以科学理念引导话语权的确立,以意见领袖为基础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打造全新的工作载体与内容,加大对“微时代”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微时代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方式创新
[作者简介]杜红梅(1978- ),女,河北定州人,冀中职业学院,讲师。(河北 定州 07309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5-0085-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微信和微博等新传播方式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全民“DIY”式的文化传播途径已然形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故事与新闻,能够随时随地表达真实的想法,由此形成了新的社会生态,并悄然改变着人们既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高职学生生活视野相对狭窄,人生阅历较浅,文化基础比较薄弱,道德观念也不尽成熟,高职教育阶段是他们重要的人格养成时期。那么,面对“微时代”复杂纷纭的传播平台,针对高职学生的阶段性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做到规避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拥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微时代”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社会转型大潮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传播活动的“去中心化”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
“微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也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地位发生了相互转换,交叉传播和重复传播屡见不鲜,信息传播活动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挑战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教育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的中心是教师,学的中心是学生,教主要是传输知识与理论,学则是进行知识与理论的学习,教育过程因此实现了有序衔接。然而,“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失去了传播的主体,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能够申请公众号制作和传递信息,从而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接受者。这一情况浸染至高职教育领域,表现为信息传播过程中,教育的主客体身份发生转变,显得模糊,或者存在同质化倾向,以致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博弈也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的确立进入极为困难的境地,“微时代”的虚拟性、匿名性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更是格格不入,教育的话语权面临严重挑战。
(二)多元文化交融冲击传统价值模式及主流意识形态
相较而言,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不高,对信息的接受和运用能力较低,难免使得多元化的网络舆论信息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现实追求,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微时代”背景下,既有西方敌对势力抢夺舆论阵地,也有少数消极现象恣意蔓延,再加上信息传播产生裂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心力有所弱化。
(三)“微时代”加大了舆情监管难度
“微时代”和“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信息的制作与传播、选择与接受都有了极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并因此分裂为若干小的集团,形成“信息茧房”。正如有业界人士指出的,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交流,到最后他们的想法会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独特的能够吸引学生加入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族群黏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出自己的“信息茧房”,形成全新的舆论格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监管及引导力度。
二、“微时代”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微时代”则转变了这一做法,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人格的形成都在受到网络思维的影响。
(一)信息传递讲求多元化、共时性与互动性
“微时代”将传统的“点对面”传播转变为“点对点”和“网对网”传播,每位传播个体都成为传播节点,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替代了原有特定主体自上而下的传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扁平化模式同样被打破,形成了“去中心化”的局面,任何一种理论知识都不再神秘,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往往能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了解、掌握相关内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关系在信息传递的多元化、共时性与互动性面前亟待重建。
(二)学生倾向于片段化信息传播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草根性、开放性和及时性迎合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过,这种信息传播更加注重凸显身边微小的事物,注重个人情感宣泄,碎片化、多元化的方式影响到高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往往使阅读让位于娱乐,片段式的接受、娱乐化的言说形式日益受到高职学生的青睐,并日渐形成学生彰显反叛心理和所谓独立自主的话语权与话语体系,阻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技术理性严重影响价值理性
“自媒体”的广泛运用,以全新的传播方式侧重于信息快速传递,从而使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退化,或者规避了价值倾向,丧失了科技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这就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自然科学成为‘意义”,信息传播的技术性和规则性深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为人服务的工具反而成为奴役人的工具,出现“异化”现象,技术理性影响到价值理性的生成。因为技术而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冲突,正是将人的主体性和人文价值排除在外,使得终极理念与教育意义丧失殆尽,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
三、“微时代”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创新
机遇与挑战并存,任何一次新技術的运用,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对教育工作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微时代”在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广泛的实践机会,如将多元信息传播等方式运用得当,则能够形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合力。
(一)以科学理念引领、确立话语权
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内容和方法,但是在某些层面也与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相脱节。尤其是“微时代”肢解了信息传播,使得高职学生在爆炸式的信息冲击面前茫然无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愈加突出。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处理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之间的关系,建立权威性与认可感,争得话语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二)以意见领袖为基础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情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舆情是由预警、干预、控制、分析和反馈等组成的多环节过程。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关键在于将政治觉悟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失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对学生实施良好、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谈不上达成教育效果。建立起一支包含党务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人员在内的教师队伍,训练他们的观察与反应能力,以便对校园舆情进行研究和判断,即时得力地开展工作,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尤其是“微时代”社会背景下,个人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正如著名学者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等人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所表明的,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中,传播者个人因素影响力最大,特别是社会名流,影响传播的有效性往往会占到80%的比例。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意个别有影响力学生的言行,引导、培养他们成为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使他们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传播作用,成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中介,成为学校教育与学生思想交流的桥梁,相信这样一个新的主体将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脑入心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打造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与内容
“微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需要营造相应的政治文化氛围,牢牢掌握话语权,如此才能通过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促成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的转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自己的工作载体,除了传统的校园文化载体,如板报、社团杂志之外,也要打造相关的网页、QQ群、论坛等,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创立自己的社团微博、学生党员手机报,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平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信息进行全新的建设与规划。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话语体系,采用当下青年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这是一个极具系统化的工作,对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规划与传播都要尽可能做到丰富化、服务化、趣味化,满足高职学生的接受需求,从而通过这样的信息传播及交流,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交友和就业等情况,推动高职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陆璐.微时代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反思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骆素莹.“微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5(22).
[3]李亚玲.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8).
[4]杨银平.简论“微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
[5]刘雪梅.“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