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让朗读更有效

2017-07-10 16:44叶晓春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范读情感体验

叶晓春

【摘 要】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文本的一条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阅读课上存在的灌输技巧、放任乱读、缺少指导、偏重形式等教学问题,建议通过深入品味、示范指导、有效点拨、换位体验等策略来达到教师注重朗读、学生学会朗读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朗读指导 品味 范读 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它得到了教师们的关注,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琅琅书声。然而静心回首,朗读课堂上的确曾有许多精彩的记忆让人怦然心动,但也有许多尴尬的瞬间引人思索:教师的朗读指导是否正确无误、恰如其分?是否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为什么在一些课上,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不屑一顾?笔者试着为其诊诊脉,下下药。

一、诊脉

(一)病症一:鹦鹉学舌

《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朗读指导:“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你们发现了吗?‘波澜壮阔‘水平如镜以及水的三个特点,老师读了重音,以示强调……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学生模仿着教师的语气、停顿,认真地读着。

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最快的朗读成效,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读重音,什么地方停顿……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读,他没有指导说明。学生的朗读只是鹦鹉学舌,单纯模仿。他们一旦脱离教师的技术指导就无所适从了。

(二)病症二:随心所欲

《触摸春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朗读指导:“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17课,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生立即读起课文来。

这位教师为了张扬学生个性,采用了“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方式,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读课文。此时,学生刚接触课文,对作者的情感并无任何体会,他们只有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再美好的初衷最终只能成为一句空谈,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病症三:隔靴搔痒

《巨人的花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朗读指导:“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巨人的话。”一学生读后,教师不满意。“你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另一学生读后教师仍不满意。“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你来,注意有感情!”……

这位教师一味地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却不指导学生怎样读才能达到“有感情”。这样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糅理解、感悟于一体。于是学生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读。这样的朗读既费时又低效。

(四)病症四:花里胡哨

《白鹅》(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朗读指导:“这篇课文该怎么读呢?我先请同学们上来表演一下白鹅是怎样叫喊、走路与吃食的。”学生表演后。教师又说:“下面请你们画一画这只白鹅吧。” “……现在你们肯定会读了,谁来读一读?”

这位教师的朗读指导偏重于外在的形式,试图以花里胡哨的方式(表演、画画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读出其中的情感。然而,这样粗枝大叶的表演、流于形式的展示,把白鹅“丑”化了,使之“趣”味全无,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来说更是南辕北辙。

二、开方

朗读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并生成美,创造美。笔者针对不同的病症,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一)药方一:深入品味

只有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依赖纯技术性的指导,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词语,深刻体会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才富有生气。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朗读指导片段。

师:德国人养花奇特在哪儿?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养花这种个人爱好,在德国却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习惯。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养花的地方也很奇特。

生: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也就是说,他们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茎、叶,他们养的花都是给——

生:别人看的!

师:德国人养花可真奇特!请大家反复读一读,再感受感受。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个“都”字,“都”说明了什么?

生:“都”说明在德国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没有一个例外!

师:抓住“都”这个字,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知全豹”,课文中的关键词就是这“一发”“一斑”,教师要善于发现它们,并让学生通过对它们的咀嚼与品味,受到一种良好的语文熏陶。上述案例中,教师就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都”,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进行细细地揣摩、体会,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德国的风土人情,领略德国的传统习惯。

(二)药方二:亲身示范

浇花要浇根,朗读指导要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段不是学生随意怎么读就能读好的。教师通过用心的范读,可以把课文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榜样,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时的一个感人的朗讀片段。

他率先垂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朗读时声音哽咽,让听者潸然泪下,学生与听课者均被其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朗读深深打动。全场爆发出持久的掌声。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我在备课时把课文反复读了好多遍,一边朗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眼前似乎出现一幅幅画面。我刚才朗读的时候,想到了我的父母亲……因此我朗读时会动真情,那病人仿佛就是我的母亲,我就站在病人的床前……请每位同学也用心读一读。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每一篇文章,它的语言都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词句体现出来的。上述案例中,于老师通过自己的用心朗读与真情指导,感染了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触点,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入课文,走进作者的心。此时,无须教师的说教,学生早已动了情。

(三)药方三:有效点拨

学生一味地傻读是读不出“有感情”的。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必须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点拨。特级教师蔡澄清指出,点拨就是 “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即从重点词语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如《桂花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朗读指导片段。

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年只开一次,闻到花香的时候也只在花开的日子,可书中为什么说“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晒干的桂花可以泡茶,人们每天喝茶时,就可以浸在桂花香里了。

生:桂花可以做糕饼,还可以做其他食品,比如烧稀饭时,放几朵桂花,吃在嘴里,香在心里。

生:作者用上“ 全年”这个词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家乡的桂花在她心中永远是那么美,那么香。她想念桂花,想念与桂花有关的一切,更想念有桂花的家乡。

……

教师乘胜追击,在此设计了一个引读练习——(接读什么?)

泡上一杯桂花茶,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难忘——(生接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节时,尝一口香香的、甜甜的桂花糕,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生接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盛开时,花香随风飘逸,整个村子都被陶醉了——(生接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想起桂花,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家乡——(生接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程少堂老师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深处。语文课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全年”这个词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从而对句子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然后,教师又利用引读这一形式还朗读以原汁原味和淋漓尽致。

(四)药方四:换位体验

教師指导学生朗读若仅有外在的花架子,是不行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质量,这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笔者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人物内心,进行换位体验。

如《自然之道》(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朗读指导片段。

师:向导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这句话该怎么读?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向导的心情。

生:他很悲伤。

生:他觉得对不起这些小海龟。

师:你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说说你朗读时的感受。

生:我感到沉重、难过。

师:如果你是向导,你明知故犯,害了一大群小海龟,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生:我真后悔呀!要不是我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生:是我害了它们!我真不应该呀!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除了伤心,还后悔不已呢!

师:请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课文,我相信这次朗读时的感受会更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语言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重视让学生通过换位体验来“复活”语言的本来面目。上述案例中,笔者在学生初步体验时紧追不舍,弥补了学生情感的空白,让学生转换角色,展开想象。学生水到渠成地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朗读起来自然更有深度。

曾读过这样一首小诗:“散步时/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朗读犹如漫步,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教师不能为了走“直路”,让朗读只成为朗读,而应该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精彩起来!

(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 )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范读情感体验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