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且歌且行且求索

2017-07-07 20:18张建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学校特色生态教育

张建华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滋生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吴江盛泽中学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到2010年走向“以生态环保为重点的科技教育”,再到2012年向“生态教育”的特色转型,围绕“生活、生趣、生长、生命”进行思考与探索,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独特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生态教育;绸都文化;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28-03

地球把它的昨天留给了今天。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曾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给地球带来了累累的伤痕。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胜利了,自然失败了;经济成功了,环境恶化了;工业发达了,生态崩溃了。科学技术的大踏步前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滋生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效应加剧,水资源短缺,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沙尘暴、雾霾、酸雨等生态问题不断发生,成为了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对生态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起来。

我校1998年异地重建后,着力打造科技教育特色,2010年进一步聚焦,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在党的十八大“美丽中国”目标的指引下,我校依据所在地绸都盛泽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现状的特异性,以及学校多年来的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科技教育的原生性,开始了向生态教育特色的转型。2013年,我校“生态教育”特色建设项目成为苏州市吴江区基层科普重点培育项目。2015年,我校“生态丝绸文化”特色建设项目成为苏州市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并在2016年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现场评比中喜获“优秀”。同年,我校被评为吴江区文化型特色学校,主课题“绸都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态教育的实践研究”成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绸都文化,首先是指绸都发达的丝绸业所造就的绸都地域文化。“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绸都人精于丝绸,恋于丝绸,祖祖辈辈从事着丝绸业以及与丝绸相关的产业,接受的胎教就是织机声。绸都文化,更是指绸都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绸都人诚朴坚韧,融通开放,智慧务实,沉淀出“勤劳、开放、求实、创新”的绸都精神文化。“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便是这种文化的最好写照。

生态教育,是一种师法自然、崇尚本真,体现天人合一、互惠共生等教育思想,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教育;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运用生态学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满足學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潜能释放、个性展示、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传播生态知识、生态思想、生态文化,培养尊重、善待、敬畏生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生态素养,着力塑造生态文明社会的教育。

普通高中的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原理来对普通高中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为师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活背景,以“生活、生趣、生长、生命”为特色,以“生态—和融”为精神文化内核,创设和谐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和条件,关注学生生命的本真状态,实现教师的教育理想,洋溢师生共同成长气息的教育。 在教育外部生态环境得到不断优化的情况下,要通过积极创新,努力实现教育内涵全面、科学、协调的发展,从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拓展教育内容,组织进行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需求,赋予学生积极而深刻的教育影响,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文明的程度。

我校所处地的盛泽镇为中国绸都,是全国著名的工业重镇。纺织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本地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水资源被过度利用、植被生态被大量破坏等等,这些都为学校“生态教育”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资源。基于盛泽地区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现状等因素,作为身处绸都盛泽的普通高级中学,学校以“生态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具有地方性、独特性和时代性。

我们立足乡土经济文化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培养敬畏生命、敢于担当生态责任的绸都人为目标,依托绸都文化资源,如地域、经济、人文等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开发与之相配套的特色研究型校本课程,拓展相关兴趣型选修课程,开展系列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支持系列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积极进行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寻找绸都先进科学技术、绸都精神文化与学校生态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传承绸都文化,弘扬绸都精神,培养富有独特个性和能力的新一代绸都传人。

我们本着“师法自然、崇尚本真、开放自主、激活潜能、人文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丝绸科技文化”为依托,以“生态—和融”为精神文化内核,以“生活、生趣、生长、生命”为特征,实施生态教育,营造绿色和谐的生态校园环境,打造快乐学习的生态特色课堂,完善自信成长的生态德育体系,构建绸都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基地。我校将生态教育与生活教育、生长教育、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探索最优化的教育生态模式,谋求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深化生态责任教育为引领,以高品位的校园生态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管理自治、人格自尊”,使得善待、尊重、敬畏生命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和一种素养。传播具有绸都特色的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意识,养成生态素养,造就生态人才,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校上世纪90年代重点打造科技教育特色,2010年走向“以生态环保为重点的科技教育”,构建了小型科技博览园式的新型校园生态文化。2012年,我们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学校特色“升级转型”的设计与规划,根据本地绸都文化的特异性与学校以生态环保为重点的科技教育的原生性,开始了向“生态教育”的特色转型。我们所推崇的“生态教育”,是以生态环保为重点的科技教育的延伸和拓展,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重视教育环境的布局、优化和利用, 适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的教育与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是提升学校教育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力支撑。

我校传承绸都丝绸文化,着力营造规划合理、环境优雅、自然環保、生态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绿色、人文、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打造快乐学习的生态课堂,让课堂充满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谐互动,生成发展,展现个性,体验成功;完善自信成长的生态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存意识、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为具有完美人格的现代公民;构建丝绸文化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特色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拥有“生活”特征的生态校园环境。我校以“加大投入,积极整合,形成合力”为策略,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建设生态型校园,为学校的生态教育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如地面沉降分层标、雨污分流示教点、历史专用教室、地理专用教室、浑天仪、气象哨等生态教育基地,还有星空小天地、地学科普展览室、科技教育成果展览室等生态实践活动基地。以“融园”为中心建设了三园、一亭、一廊,融园右侧建造盛德亭和厚泽廊,融园对面左侧建造励园和积园。融园地面石砖烙有“盛德”“厚泽”,并以之命名其侧的一亭一廊,蕴涵了“盛泽中学”追求的“厚德载物”的教育理想与情怀,构思独特,浑然一体,体现了以“和融”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特征。

第二,打造洋溢“生趣”特征的生态特色课堂。学校教学楼旁的“砺园”,取“做高品质的教与学”之意,激励师生共同打造和谐、民主、互动、生成的生态课堂。课堂内,教师着眼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力求“尽职而不越位”,让学生通过动脑思、动口说、动手做,在主动内化知识的同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学会学习,得到成长;课堂外,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科技活动小组等等,持续实践,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开发校本课程,以文化引领、精神滋养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培植“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

第三,完善富有“生长”特征的生态德育体系。学校主干道口高大的“责任石”,取“直面责任”之意,旨在激励师生做“能够负责”的人,养成责任意识,培养责任能力,引导责任行为。广场上耸立的“破茧”雕塑,取“破茧而出”之意,旨在激励学生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管理自治,人格自尊。食堂旁边建的“积园”,取“珍惜粮食”之意,以激励师生养成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健康环保的良好习惯。我校以“引导自觉自律,构建主体性、生态型责任文化体系”为生态德育建设的主要思路,推出“每月一节”,如科技节、教学节、感恩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心理节、责任节等等,寓教于乐,发展潜能,张扬个性,激扬青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第四,构建充满“生命”特征的丝绸文化生态教育课程基地。我校丝绸文化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其一是丝绸文化生态教育主题基地,桑梓园、丝贤坊(丝绸文化名人展示基地)、锦绣馆(丝绸文化展示基地)、地学科普馆、融园等基地与馆园融合,组成了浓郁的生态丝绸文化场馆。其二是利用盛泽当地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基地,目前已经与华佳丝博园、中国宋锦文化产业园、新旗艺等多家单位合作,形成了课外丝绸文化实践基地。其三是构建丝绸文化校本课程,以丝绸与历史、丝绸与工艺、丝绸与文化艺术、丝绸与生态环保四大系列的校本教材为依托。最近我校的《衣被天下,丝韵盛泽》,在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全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喜获二等奖。其四是丝文化生本社团,如丝慧校园电视台、丝语记者社、采桑子文学社、丝粟集邮社、丝竹音乐社、丝路创新社、丝源书画社、丝韵舞蹈社、丝熠科普社等等。

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在象牙塔中进行,它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要引领社会的进步。从“矢志、力学、储才”到“勤、朴、勇、诚”,再到“精诚、精心、精致”,我们且行且歌且求索,正在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教育文化。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学校特色生态教育
学校的社会水平与改进模型
博古通今集精粹 传扬文化开新境
试析生态教育文化平台下情境德育的有效途径
开展校园育人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浅谈学校管理创新中的教师差异化管理
试论科技价值观
构建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